
读完了郭建龙老师的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也让我学习到了在古代战争中“地利”的重要性,比“天时”和“人和”都更为重要。
以前学历史都是独立的章节,没有如此全面的从连续的角度来解读所有战争,而地理位置更是突出了在整个战争中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拥有了地利,才能夺取天下。书中提到的“ 战略要地,经济资源,文化差异” ,这三项就是影响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核心要素。以前从历史故事里面只知道要夺取关隘,有了重要的战略地形,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最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肯定是《三国演义》了,里面提到了很多的关隘重要的地形。夺荆州,战赤壁,失街亭,落凤坡,五丈原,出祁山,可是无法真的明白其中的缘由。当然现在也还是没办法真正的理解透彻,肯定需要到了那些地方以及结合地形地图,才能真正的领略其精要所在。书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配套的山形地图,其实郭建龙老师在后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也精心绘制了这些五十几张地图,可是因为出版社的原因却无法让这些地图同书一起出版,实在可惜。学历史如果没有看懂地理,其实是很难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期待以后有缘能够看到郭老师的这些地图,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军事密码。
书中把中国的军事战略演化可以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及以蒙古和满洲代表的帝国时代。军事战略的演化其实也是古代首都的变化和经济的变化,而其所有都必须要依托地势而为。为何首都要从长安到洛阳,南京再到北京。在隋唐以前,只要占领了关中,并同时取得了四川,就能顺势而夺取天下。可是千年的关中做为首都即便加上富饶的四川盆地,也逐渐不能负荷其经济,其资源都需要从江南来供应,再随着江南的逐渐开发,从关中时代就开始过度到了分裂时代,最后到了隋唐时期,依然是依托关中之势而夺取天下。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的物资都需要从江南通过运河运输到长安,而武则天时代要同时还要东都洛阳也就是为了运输物资的方便,才能支撑庞大的政府和军事开支。宋朝因为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却只能定都无险可守的汴京(今天开封),再加上宋朝本身的军事政策,变得从北方节节败退到南方的临安(今杭州)。元明清则都是定都北京,就是因为可以依托燕山和太行山的地形而防御北方的攻击,但在明朝却无力抵御来自南方的叛乱。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推倒了明朝;而清朝则是破关而入最后却一统天下,这也是一个满蒙混合,真正做到了统一高原(西藏青海新疆)草原(蒙古)中原的大帝国,这也为新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他们没有了来自草原民族的忧患(虽然康雍乾时代都用兵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却发现敌人是来自海上,而且从19世纪开始,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热兵器时代,这也是清朝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无力抵抗的原因之一。西方人依靠科学技术,跨越地理障碍,从根本不可能的方向进行攻击;而且新的先进武器,可以以一当百当千。19世纪末,全球开始进入了海权时代。当抗日战争打响的时候,日本很快的从海上从东北破关而入,可以沿着铁路沿线占领城市,虽然日本当时已经占领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可是顽强的中国人民依靠中国的地形,从战略高地上打击日本,所以很多的抗日根据地都是依托山区而进行的。这就是战略要地的重要性!
发动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所有王朝的建立都是打下江山,休养生息,前期和给草原金钱岁币加上和亲,而当王朝到了中期,有了经济实力,就会与草原一战,结果战争又会拖累王朝的经济,王朝就会想尽办法压榨百姓获得税收,这最终导致王朝统治开始变得逐渐衰落,而让新的王朝兴起,周而复始。而清朝是唯一一个统一了中原草原高原的帝国,可是到了清末面对的是逐渐兴起的工业时代,海权时代,先进武器,这也就结束了整个二千多年的王朝时代。
中国这片土地信仰的是儒家文化,所以尽管整个帝国延续二千多年,中间也是有草原民族的统治,但这依然是中华文明。草原民族缺乏资源,必须进来中原进行抢夺,可是想要统治这么大片的土地和上亿的人民,则必须要接受中华文明儒家文化。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千多年的智慧依然有效,战争只会摧毁整个人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