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远方。
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词!应该是方位名词吧?
在平行线上,“远方”是有两个指向的,一个是未来,人们期待的、美好的远方,无论奋斗与否。另一个是过去,人们走过的、历史的远方,没有奋斗就没有历史存在的远方。
未来的远方,是可期待的,一望无尽。
过去的远方,有众多存在,该怎样看到的多些,特别是耀眼点呢?
『2』
我循着物理学上的“串联原理”,于冬日的早晨,看到了一种特别的“远方”——鲁迅先生作于1936年“三月十一夜”的《〈远方〉按语》。这该是鲁迅先生逝世前重病间的宝贵文字,虽然不过两百来字,但却是一个灿烂的文学艺术世界,让我一览而知盖达尔、法捷耶夫、班台莱耶夫、叶尔穆拉耶夫等前苏联作家和艺术家,还有我国著名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以及他们的著译作品《远方》《铁木儿及其伙伴》《毁灭》《青年近卫军》《表》《铁流》等。
这些,大概是今人多所不看的一种“远方”吧?我看到了,尽管知之不多不深,但还是一种幸运和幸福的。
『3』
这个“远方”,鲁迅先生“按语”的这个“《远方》世界”,是一个儿童文学的世界。其中,《远方》就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创作的中篇小说,由曹靖华先生翻译,鲁迅先生校阅后,于1938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读思之,我明白了鲁迅先生一代人为“救救孩子”所付出的韧性战斗并精神。当然,最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这个“按语”中所揭示的“儿童的心情:好奇,向上”。这其实是对儿童心理的经典概括。我们注重、保护并助长了这样的儿童心理了吗?今天及未来,是否该特别引以注意和注重?我以为,温饱富裕后的儿童养育,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教育,该是格外注重这个方向的问题了,还能不能“应试导向”,我不能决定,但我明白一个“大选择”——遵循“鲁迅儿童成长哲学”。
『4』
因《〈远方〉按语》的读思,进而“鲁迅儿童成长哲学”,我想了比较多的事情。我在幼年时,由于外祖母的爱护,“好奇,向上”的心理是得到助长的,今天想来,我不能不感佩她老人家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少年时期呢?社会经济的困顿,家庭经济的贫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能不说“好奇,向上”受到了压抑,充分发展是根本谈不上的。再想来,自己做父亲后,是否压制了幼女的“好奇,向上”呢?应该说,助长有之,压抑亦有之,这样的“精神困境”,不能不归因于“应试”的社会潮流。现在,“解放童心,放飞少年”的时代应该是到来了!因而,鲁迅先生的名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该重读,且必须好好读读了。还应该牢记鲁迅先生说的:“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5』
鲁迅先生在这个“按语”中指出:《远方》“是从原文直接译出的;插画也照原画加入”,“这一篇恐怕是在《表》以后我们对于少年读者的第二种好的贡献了。”其中的《表》是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所作中篇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苏联儿童教养院教育改造流浪儿的故事,为鲁迅先生所译,1935年7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由此我们可见鲁迅先生对于少年儿童文学教育的倾心与奉献。
我能由此想到什么呢?我们60后一代,少年儿童时期的读物是少有丰富色彩的,“阶级斗争”读物为主流,《远方》《表》是根本没有读到过的,当然今天也没有读,是为刚刚认知。我记忆深刻、至今保存版本的是小说《雁红岭下》,为永不磨灭的记忆——承载了我少年时代的希望、浪漫和理想。由之,足见文学育人的长远的非凡的功力。
我记得有专家指出:“童年获得的知识,是深刻地烙印在记忆细胞的深处的,可能凝聚成影响一个人终生的精神原型。”对此,我确信不移,因为我自己的人生即给予了足够的验证。
依据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二种好的贡献”的理念,我们今天能够、必须贡献给后来人的“远方”是什么呢?
我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应经常回望自己那个少年儿童时代的“远方”,由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