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中生,对于孩子目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较为愁人。在学习时他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会在一心多用,学习目标也不明确,从而导致孩子的成绩不在理想状态。翻开这本《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从中找能到共鸣和应对方法。
本书作者杰瑞德.库尼.霍瓦斯是著名的认知神经学家、教育学家、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荣誉研究员,曾在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全球250多所学校进行研究与开展讲座。书中用简易易懂的图像、游戏、谜题和测验形式介绍了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告诉你如何把输入大脑的内容牢固的留在那里。
01 一次只专注做好一件事
作者在书中说,注意力工作原理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它想象成一个过滤器。就像只允许特定波长光进入眼睛的3D眼镜一样,注意力只允许对我们有意义的信息进入意识,会屏蔽无关信息。
一边发邮件一边上网,一边参加会议一边发短信,一边阅读一边在社交网络上发状态……这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一心多用”的常态,就比如我现在正一边码字一边帮同事打印文件。这些实际上都不能算一心多用,只是在工作之间来回切换,也就是“任务切换”。这个过程就像用同一台电视收看两个不同的节目:你可以调台,但你一次只能看一个。
然而,我们在多个工作间跳来跳去会增加3类成本。一是时间,任务切换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当我们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时,过滤器的更新会让你的注意力暂时“关闭”。二是准确性,任务切换并不是一个无缝衔接的过程,在切换任务的过程中,两个规则集会在短期内产生混合,这期间整体表现会受到影响。比如你在聊天时发工作邮件会一不小心把内心想说的话打了出来。三是记忆,读到记忆,就会想起一个脑区:海马。在切换过程中,海马的活跃度会降低,也就是说一心多用会对记忆的成型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往往会变成一种习惯程序被储存起来,会对未来有意识调取和处理这段信息造成困难。
不要一心多用:在学习中,如果想在省力的同时提高效率,就不能一心多用,要做到专注,确保每个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重点,有循序渐进的轨迹,给出投入和完成的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学习者掌握知识更快,表现得更好,记住的也会更多。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块:对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时,多数人会把关注点放在最后的结果上。如果有一个远端的目标,人们会更倾向于一心多用,反而会拖慢进度,降低效率,削弱了自己对技能和能力的信心。如果将大任务分解成小的、离散的步骤,你就更可能按部就班、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设定小目标更有可能 让你快速实现大目标,提高效率,增强信心,深化学习效果。
必要时才便用电子产品:提到这个点是很多家长都会头疼的问题,疫情期间网课影响了多少孩子。每个学生都坐在电脑前,每堂课都要在网上进行,以为如果有一台电脑就能学到东西。但很不幸的是,电脑能在屏幕上显示多个窗口,能开启多个对话窗。就像我家孩子,他在网课期间被我发现在上网课的同时还开了小说、游戏、聊天窗口,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的厉害。
所以说,只有在必要才使用它。而且,我们如果选择电子产品来进行学习,一定要确保关闭所有后台的程序,这样才会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如果有条件一定要使用传统的书本或学习工具,尽量避免用电子产品,防止一心多用的诱惑,能让你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
02 发现错误,在错误中学习
对于错误警报通常会有两种常见的反应:专注或忽视。如果你选择专注于某个错误,这期间你不再专注于成功,而是更专注于发现更多错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当你决定忽视错误时,你还会有效地屏蔽其他错误,集中精力坚持自己的预测。
如果我们每犯下一个错误,心理模型都能自动更新,结果会较为惊人。而自动情况偶尔会发生,比如自己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摸到滚烫的开水壶。从错误中学习通常需要经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意识。我们有意识的出现在错误,才能想办法解决它。
第二阶段:分类。大多数情况下,错误可被划归到相对较小的功能分组中。比如在考试中犯下的上面个具体错误。分类让我们更容易识别出错误的形式和原因,帮助我们不局限于错误本身,而去挖掘错误的原因。
第三阶段:纠正。一旦找到了潜在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努力纠正它。一般纠正的过程需要知识和练习。
第四阶段:自主。我们在特定领域发展专业技术时,犯的错误会逐渐从已知转身未知。这些错误发生在领域前沿,是以前没有人犯过的,意味着我们需要创造性的飞跃。未知的错误,没有太多的指导的支持,需要自己研究,探索。新的思想、概念和知识只有通过自我诊断、自我分类和自我干预才能出现。
错误分析的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样,会随着实践提升。所以,一定要刻意将错误分析融入其他过程之中。
写在最后
书中利用12个认知原理,决定别人记住什么。我们能在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能被它影响,能更快的理解并记住书中的内容。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有它的特别之处,每翻开一页都能被惊到,它更像是一个提供新奇体验的游乐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