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知道艺术品在实际生活中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不要觉得我俗,因为生活的前提必须要有饭吃,有衣穿才能谈艺术,才能谈精神需求。何况,谁的作品不像被人认可呢?说到艺术品,不止是书法,其实是非常大的范围。比如音乐,写词作曲,吹拉弹唱。相声、小品、舞蹈、杂技,这是表演类,还有琴棋书画,陶艺、雕塑等等。如果一种艺术要被社会接纳,认可,最基本的就是做这个行业的人得有饭吃。社会供养了他的生活,才会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去遨游,创作更多的,更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
以书法为例,当然不限于书法。书法是一门比较尴尬的东西,因为它具备许多其他艺术类不具备的特点。比如书法作品很难定义是不是艺术品,还有书法作品真正的背后价值。这和画还有一些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画画是一门技巧性的东西,不学习技巧,是很难画出像样的东西的。而书法和写字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汉字具备识别性,具备全民功能性的东西。人人都能辨识,人人都会写字,所以对于一个每个人都会的东西,你要创造其不同的艺术价值来,是不是比绘画难多了?
比如,我不懂画,但是我看见某人画了一个肖像或者山水,他身上具备我不能、不会的技巧性,我就会欣赏他,甚至崇尚他,认为他就是从事少数人能从事的工作,是一个艺术家。可是如果书法,人人都会写字,如果不懂书法,不会从临帖、笔法的角度去欣赏,只要这个字具备辨识度 ,拥有最基本的功能性,是不是也没什么让人值得去欣赏的?
我这样举例,可能很多学书法的朋友都觉得不对。其实我也学书法,只不过是我意识到了大众对书法的认可度,对艺术品的欣赏确实非常浅显。有人说,把字写好没什么了不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把字写好那是一个公民基本的素养。有人说,写字好有什么用?拉动不了生产力。这些问题都很能代表大部分人的心声,这是来自于市场的声音,所以书法有没有艺术价值,或者商业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油画网络来源学书法,学古帖,说起来是一件特别枯燥又特别寂寞的事情。除了退休后的老年人聊以打发时间之外,其实许多高校都设有书法这个专业,那对学习这个专业的学子来说,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在哪里?古时候人写字并非职业化,都是正业之外陶冶情操。话说回来,古时候的人常用字就是书法、毛笔,比起现在的写字实用性、环境而言,把书法写好的可能性更多了一些。而现在,钢笔用的都逐渐少了,何况毛笔,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去拜读、临摹古帖,想把书法学好太难了。因为人的书写习惯脱离了毛笔书写,那只能“书山有路勤为径”了。这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把大量的时间用来书写的人们,饭碗和市场在哪里?传承固然不错,可传承的先决条件应该要有市场供养吧。
很多的老师都以教学为业,夜以继日的写字,换着微博的收入聊以糊口,其实也是蛮艰辛的。
我想,在大多人的概念里,艺术品其实并不具备功能性,如果要买艺术品,首先要提高市场的欣赏品味。在现阶段,艺术品慢慢融进人的生活里,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力,需要更多从事艺术的工作者从普及开始。如何鉴别书法和写字,如何鉴别手工画和厂子大规模生产的画都是一种能力,一种眼界。只有大众的眼界提高,艺术品才有可能被接纳,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感谢阅读,很愿意听从不同的声音,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讨论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