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别人的文章很有意思,交流就更有意思,一些碰撞在交流中产生然后清晰。这毕竟是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想法,清晰很有必要,和看前人经典之作各有各的好。
后世的价值观难以逾越前人的天际线,古文的精练达意同样是现世文字的天际线,前人都囊括了写的所有,那么还要不要写嘛?
三观的形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者只需要接纳后者也许会闯个头破,偏偏很多人就愿意撞南墙。好歹我经历过了,你告诉我醋是酸的,我不亲自尝,连什么叫酸也不会知道,尝过了再想过来人的话,哦,原来答案早就在这里!就像那个傻子的笑话,吃了9个饼才饱,悔啊,早知道直接吃第9个就好了嘛!想明白这个道理,我都很少对孩子苦口婆心了,即使擅于接受间接经验会让他少走许多弯路。写是一样道理,当自己悟出一些东西,惊觉居然和前人相惺惺,那种感觉如同看一道数学难题的答案和自己解出答案的差别。
文字的精练达意逾越不了前人,趣味性可以。汉语,在发展!新词、网络语言层出,比如“2b”,阿拉伯加英文,完美地集精练性趣味性于一体,也不可抹杀其思想性,只是现代人的思想性都在调侃里。很可惜古文的好拿给考试肢解坏了,弄得多半孩子都怕。今天看了西山居客解读《论语》,很精彩,古文老师能像那样地釋意和引入三观才是教书育人的全解吧。说到古文的精到,我好笑地想起父亲,他有较强的古文基础造诣(说基础,也是对父亲批驳性的爱戴,他狭隘到新闻联播只看前半部分国内新闻,逢国际新闻便换台,认为遥不关己),经常强调我们文字要精练,常用电报论理,说一字一金,比如“至期,果到”。儿子对我也有说话要精练的要求,和他拉扯闲话,就食指敲打桌子“说!重!点!”,其实我也可以的,“滚!”。
看了想写,写又避不了指手画脚之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啊!就像儿子嘲笑我的,你是卖劝世文的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