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行(下)

作者: 卜宪玲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13:20 被阅读189次

    (八)峨眉山、乐山

    蜀中行(下)

    郭襄在历经二十四年遍寻杨过而不得之后,出家峨眉山。她说"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眉山上的云和霞,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自从读过之后,就在想,峨眉山上的云和霞是怎样的呢?可惜的是,由于天气多雨,又担心行李拖带,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跟随旅行团游览峨眉山和乐山,这让我们不仅错过了最美的云霞,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冒雨到达约好的旅行大巴时,导游早已等在车上。帅气,热情,简单的介绍和沟通,初给人坦诚的印象。之前预定的先乐山后峨眉的行程,被告知为了方便安排,作了对调调整,没有多想,男女老少十九人的小团队,满怀热情向峨眉山进发,一路领教着导游满含深情和善意的佛系故事,听到动情处,有时候会泪湿双眼。

    期望中的天没有停雨,只好冒雨登山。天已经不仅仅是凉快,而是冷。每个人租了件大棉袄穿着,一路上全是一样的人,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风光,湿漉漉的树,湿漉漉的天,湿漉漉的心情。坐缆车到达山顶,普贤菩萨的金尊巨像耸立在濛濛雾气中。导游一路的教化,使得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莫名的虔诚,不管有没有信仰,都冒雨拜着,没有贫富尊卑的分别,没有世俗的名利地位的牵绊,只为家人的平安幸福祈祷,这是最难得的心灵的净化。印象中的峨眉山,是以秀美名天下的。可是,我们站在山巅,凭栏处,没有云海,没有霞光,没有月,甚至连最近的一个山头也没有看到,目光所能及不过几十米,全是白茫茫一片雾水,一片迷茫。两只松鼠跳出来,给人带来喜悦。下山路上,雨停了,十几只猕猴在树枝间串上串下,引起围观。有人说,看到猴子也算不虚此行了。不以为然。

    夜宿峨眉山下,一场精彩绝伦的晚会一扫白日的不快。第二天起来,天气晴朗,远远望去,白云袅袅,游走山巅,青山如黛,秀若眉弯。三个人顿足感叹,如果今日登山,必能看到最美的云海了,恨不得再上一次,只是顾念团队行动,任性不得,只好抱憾而去。

    蜀中行(下)

    可恨的是,出峨眉山去往乐山途中,本来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却拿出一上午的大好时光被绑架参观了缅玉和彝银器物展览。到这时才恍然大悟,昨日行程的调整,佛家故事的分享,以及自称学中医的美女大学生关于彝民生活的描述,都是为了引导游客购物埋下的铺垫。心里有十分的不爽,也有十分的后悔,还有对两位小妹十分的愧疚。

    下午乐山的行程为了节约时间显得寥寥草草,没有安排爬山,因而无缘近距离瞻仰大佛。值得欣慰的是,安排了观光船在江上瞻仰大佛全貌,地导的讲解也很详细,让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乐山大佛的由来以及相关的人物故事。

    我们动情于所听到的佛家故事中传递的善意,也真心同情彝民生活的艰辛,但是,这些内心深处悸动的情愫,作为商业的诱饵出现在面前,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回程的途中,回顾两天的行程,写下《七律.随团游乐山峨眉有感》以抒心怀:

    蜀山碧透蜀江吟,两日行来阅古今。

    菩萨殿前听教化,巨佛尊下悟禅音。

    缘长缅玉堪为宝,情重彝银可作金。

    莫使主人猜客意,当知本性是初心。

    蜀中行(下)

    (九)都江堰、青城山

    小时候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都江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是记忆中的字眼,后来偶尔听到别人提起时,表示知道这回事罢了。产生想看看都江堰的想法,是在2008年地震以后频繁的新闻报道中。一拖十多年,在这期间,也曾多次从不同角度了解过都江堰,却怎么都弄不明白,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如何才能历经近两千三百年而沿用至今,又不输现代高科技的呢。

    终于,亲自走过都江堰,亲眼看到都江堰,一步步登上玉垒阁俯瞰都江堰。顶礼膜拜。

    随着参观的人流,走过地震后重建的仿古建筑群,走过南桥,就进入都江堰景区的大门了。南桥下汩汩流淌的河水,看完都江堰后回顾走过的路才明白,这就是经过都江堰两次分流而来的内江水了。伏龙观在长长的通道尽头端坐着,通道两旁塑着历代治水名臣的雕像,语音讲解里特别提到《西游记》中取景人参果的银杏树。一一路过,直奔主题。拥挤中颤颤巍巍走过一个小索桥,晴朗的天空下,一副青山绿水的画图展开在眼前。一片阔大的水域后面,苍翠的青山一层一层地叠向远处,变成黛眉一弯,与白云相互纠缠不清。

    由于游览顺序是从下游走向上游,因而只能边走边看局部的风景,宝瓶口,离堆,飞沙堰,眼前都是一样的山清水秀,语音中关于工程原理的讲解不甚了了。就这样懵懵懂懂中,走过夫妻桥,过二王庙,登上玉垒阁,俯瞰整个都江堰工程,再回想一下,才明白其中道理。不知道是每个人都是如此迟钝,还是我独迷茫,或者是多数人都在懵懂中来过便是了。

    从上游开始,都江堰工程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鱼嘴分水堤先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浅而阔,内江深而窄,这样,汛期水大,少量水流向内江,枯水期水少,大量水流向内江,无论汛枯,都保证了内江水源的充足。但是,充足的内江水并不能听话地流向宝瓶口,于是有了第二道分水工程飞沙堰。不知这里是否需要说明,堰与堤的不同,堤是挡水工程,堰,是可以漫过的。如果从鱼嘴分过来的内江水过大,就会有一部分漫过飞沙堰并入外江,不然,就会顺利流向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从此,那一方天地旱涝无忧,从此,才有了天府之国的富饶丰厚。

    在都江堰工程展览参观时又了解到,宝瓶口是玉垒山的一个山口,这个山口据说是李冰当年以火烧石,岩石爆裂而成,分出的石堆便是离堆。而飞沙堰是以长竹笼装上圆石堆积而成,既能缓解水的冲击力,又有效地根据水位调节内江的水量。整个工程除了这些人为建造的部分之外,还巧妙地运用了江流的弯道,漩涡,将沙石自然排出。不能不惊叹,这是保留了大自然极大尊严的巧妙利用,这是人类智慧的极大发挥,这是世世代代的福泽。

    余秋雨先生曾经把都江堰和长城做比较,大可不必。两项伟大的工程,一个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永远屹立在国人心中;一个如母亲的乳汁一般经久不息地润泽国人的心田。个人以为,都江堰在课本中真的不应该那么一掠地出现,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认认真真地,学习。

    可能由于连日行走,从都江堰下来,已是筋疲力竭,在青城山入口处犹豫良久,却没有勇气登山了。尽管只是在山门前的古树林里小憩,也已经感受到了那里的清爽深幽。突然觉得,这座山,是个应该住下来十天半月慢慢领略的所在,白娘子能寂寞千年,想必也是爱上了这里的清幽吧。只是,成仙修道,终究还是抵御不住俗世人间的诱惑。想到这些,还是拖着酸麻的双脚,沿着山溪,听着潺潺流水,一步步走回这凡俗的人间吧。

    蜀中行(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蜀中行(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ay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