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上红裙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人世间,这样的遇见,很美。
无论是和一个人,抑或是一本书。
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晰的忆起,第一次手捧这本《张爱玲文集》,第一次读这位堪称民国奇女子的精美文字时,就是这般惊喜,没有慌乱,只在心底发出一声轻呼: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哦!
第一次遇见的这本书那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秋天的上午,在这个皖中小城,在一个老牌国企的一间办公室里,作为刚来的新员工,我正在为这个即将成为我工作的办公室打扫卫生。而我接替的是一位刚辞职到南方闯荡的年轻人的出纳职位。
这位小伙子似乎走得很急,桌上和文件柜里还有很多他的私人物品,照片、笔记本、各种刊物,我都替他一一整理着。我想,他终归有一天会回来,即便不是为取这些东西,他也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他的根。
一时间我竟有一些伤感,为这个年轻人,也为我自己。不知道刚从南方闯荡回来的我是他的前车,还是此刻正在往南方去的他将是我的翻版?总之,那是一个很忧郁的上午……
临下班时,我发现了这本书。我用手里的抹布轻轻地将蒙在封面上的灰尘抹干净,信手打开……
……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唯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 —— 张爱玲《迟暮》
《迟暮》,是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我未读完,便感觉已被击中,竟瘫坐在满是书报杂物的沙发上。我惊叹世间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她怎知,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我的处境?
而我一直以为,未能衣锦还乡的失落只藏在我的心底,不会有人能从我的脸上捕捉到。但是,这区区几百字的短文,却横竖都像在说我,说我已逝的过去和此刻正在蔓延的失意,还有我觉得没有未来的未来……
楼道里静悄悄的,下班的人流已走远。我拥着这本书,像遇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好朋友一样,久久不愿离去。
但继续读时,便感到书中的一种深奥,一种平凡中透露的不平凡,那恣意的才情,从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里强劲地迸发出来。你会被感染、会被强化,你会从由衷的佩服到深深的叹服!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和她一样是个爱写写画画的人,哪怕你没有她的博览群书,没有她的见多识广,没有她的传奇人生。
她的一生,经历过多少世事纷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都能从她的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里寻到印记。只是,读罢,你会又有种莫名的悲凉。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那时候所说的,不是心腹话也是心腹话了吧?我不预备装模作样把我这里所要说的当做郑重的秘密,但是……就当它是在一个“月落如金盆”的夜晚,有人嘁嘁切切絮絮叨叨告诉你听的吧!——张爱玲《私语》
如果说《私语》是张爱玲絮絮叨叨的向我们叙述她的过往时光,那《论卡通画之前途》、《中国人的宗教》、《忘不了的画》、《谈跳舞》、《谈音乐》就是张爱玲特有的才艺展示,展示她的多方面的修养(绘画,音乐,历史的运用,使她的文体富丽动人)。
只是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最初没有去认真的阅读这几篇,因为它们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只走马观花地大致看了看,这几篇一看却觉得一切又变得陌生起来,没有了刚读第一篇时的那份似曾相识。毕竟她的生活轨迹和我们常人相差太大,除去厚重的旧式东方文化,还有她母亲带给她的西方文化。所以,她身上所具备的“魔幻文采”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张爱玲小说《十八春》
我读的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十八春》。乱世里的爱情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无奈的恨,像刀一样剜着我的心,我不敢再读第二遍。以至于后来由此改编的电影《半生缘》,虽是由我喜欢的演员(黎明、吴倩莲)主演,我却还是不忍再看,因为我着实不想再度体味小说里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但这种痛一直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流动,我读着读着,愈发觉得自己和她终究是陌生的。她的小说,文笔巧妙,文风苍凉,犀利甚而刻薄。她的文字被称为“无事的悲剧”,但这种悲剧却是永恒的,她写尽了世间女子的悲凉,写尽了那个时代的荒唐。
而我,是一个喜欢热闹剧情的人,所以对张爱玲的小说,我始终是不敢多看,看过的也绝不看第二篇。加之有个叫胡兰成的男人的半路出现,使我更不敢读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有关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旧事……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形容成年后以及晚年的张爱玲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唯有跳过,逃过,而不去触碰那些纷纷扰扰。
然而,我仍然爱读张爱玲的散文。
那年年底,那位闯荡南方的年轻人回来过年。那天,当我将他的一包物品和这本书交给他时,他竟然将这本书送给我了,他说:“如今是市场经济,这本书已经没有市场。难得大姐喜欢,就送给你做个留念吧!”我自是满心欢喜,哪里还管他说的什么市场不市场的。
我喜欢的这本书就这么成了我的藏书,后来我又买了一本《流言》。这两本都同属散文系列,酷爱散文的我,把它们当作宝贝似的收在书橱里。
再读它们时,总是在午后,神闲气定的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旁边是几盆新栽的绿萝和海棠,窗台上有一杯吐着热气吐着清香的绿茶,阳光斜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柔柔的。而那些美到我心里的文字,让我陶醉。
我依然爱读我喜欢的那几篇,《论写作》、《自己的文章》、《写什么》、《存稿》等,当然,我也爱读原先不太感兴趣的那几篇。这是一个爱写点东西的人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膜拜,也是一个曾经在上海漂泊过的过客企图从文中找寻一点上海的回忆。
有一次,我用我的洋泾浜的(上海方言:不正宗)上海话,把《有女同车》中的对话模仿了一下,还很有点沪上滑稽戏的味道呢。
当然,我也爱看她对色彩、衣饰、音乐、生活场景等别具风格的看法和认识。这些在她的散文集《流言》中都充分体现。
我似乎觉得自己的某些方面几乎和她接近,比如对色彩,字眼极为敏感;比如不认路,不喜欢小猫小狗。
只是我发现周围的人对张爱玲并不是怎样的喜欢,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张爱玲是谁。或许是她的名字太普通,普通得就像你我身边的一个路人;也或者是她的“传奇”式的人生太过华美,华美得不接地气,如同她的悲凉一样。况且,抛开文字不说,她,似乎始终是个有争议的人。
所以,关于她,没有人可以和我探讨,我只好独自读她的书。但在心里,早把她当作一个故人,她的那些文字已走进我的心底。
当年的那次遇见,怎样的欣喜,怎样的亲切,依然清晰如昨。只是憾不能完全表述清楚,可我又不想去更加清楚地了解她,我只希望她永远是我喜欢的样子,就像那第一次的遇见。
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网友评论
其实,这篇着实花了点时间,毕竟已不是读书的年龄了呢😊。
我也读了一些,但肯定没有你读得精呢😊。
早安,这位朋友🌺
我已关注你了。
谢谢你来!
获奖倒是意料之外,电子书正在制作中😎😎😎
感觉你简直是个小可爱的女神。
唯“女神”这个称谓符合你,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