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曾发于个人公众号平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44946/6113b256dd2f1890.png)
中秋那天,去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聊天怀旧自是必须。席间我端起一盘芹菜炒香干让小弟夹:“快吃快吃,记得小时候一星期也吃不上一次肉,芹菜炒香干是我们最经常吃的荤菜。”爸爸听了,说:“要是这样,我得给你们讲一个‘春雷牌收音机’的故事……”
1973年春天,刚满21岁的父亲当上了供销社的会计,月薪40.5元人民币。刚有收入的年轻人,做梦都想拥有一台“春雷”牌收音机,听听小镇外的新鲜事儿。好不容易攒够了钱,父亲找到他的舅公,开后门买了一台价值31.5的“春雷”收音机,当时这可算得上奢侈的大件。
那天晚上,兴奋的父亲向他的祖父、父亲展示了这一神奇新物件,两位长辈面面相觑,心生狐疑:“健伢子工作才几个月,哪有钱买这个贵重的东西??他当会计的,是不是贪污了公款?”两人越想越不放心,打发我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叔叔去把舅曾祖父叫来。父亲在里屋不厌其烦地调频、收音,激动的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我们拥有一台新手机的心情。
舅曾祖父连夜赶来,和我的曾祖父、祖父开始研究——健伢子的钱哪里来的?节衣缩食有可能省出来这笔钱,可刚工作就这么花钱,不行!一定要制止!如何制止?这样、这样、再这样……
最后还是由舅曾祖父 出面,编了一个生硬的谎话,父亲今天都记得45年前的对话:
——“健伢子,你看舅公老糊涂了,我们单位有个人也拜托我买收音机,比你早拜托,我忘了,明天答应给他的。你看,怎么办呢?”
——“健伢子,收音机盒子还在吧?”
——“在。”
——“你还只听了一个晚上吧?”
——“是的。”
——“舅公跟你打个商量好不?你先把这台收音机让给我单位的同事,过几天,舅公再帮你买一台,要得不?”
——“哦。”
其实父亲在里屋听得一字不漏,大人的计谋早已了然在心。
21岁,也是大人,搞工作拿工资省省也买得起收音机的大人。可就是这样,乖乖地交出收音机,接过舅公从裤袋里掏出的31块5毛钱。
父亲说,永远忘不了他拥有的第一台收音机,虽然只拥有了一天。
从那以后,父亲就像某些心理学理论描述的那样,曾经缺失,有条件后就拼命弥补,永远站在超前消费的潮头。家里买电视机、装电话都曾在左邻右舍间引起轰动。
老年后更是变本加厉,本本换了好多个,相机从单反到微单,手机一代追一代,车换了一台又一台,只是不舍得买衣服,微信淘宝用得贼溜,脚上却偶尔踩着两只不一样的鞋子,没办法,糊涂、但也挺可爱的老头儿。
去年11月,曾为某篇文章画插图,当时,别人文章里写的是“红灯牌收音机”,父亲拥有过的是“春雷牌收音机”,看来,当年“春雷”与“红灯”,犹如今天“苹果”与“华为”,各与各人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