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月浅原创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2598/26948b4ad90888cb.jpg)
我本想写一个关于“水井”的文章,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一个我很不想承认的错误,还是几十年的认知错误。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有一首千古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学老师怎么教的,我早已忘记,深刻在脑海中,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月光洒在床前,好像是洒在地上的白霜,我抬头看向窗外的明月,低下头想起了远方的家乡。但是今天看到百度汉语的解释,“床”字十分有争议性,目前有五种解释。
1、指井台,这个说法经过学者撰文考证的。
2、指井栏,古代早期的水井为木质结构,高出井口形成方框,防止人掉到井里。井栏很像古代的床,因此又称为银床。
3、为通假字,即“窗”
4、取本义,指坐卧的器具。这里应该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床了,为卧具。
5、指胡床,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绳床”、“交床”、“交椅”。
在我的认知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我们日常的床,也就是本义。细细去品味,“月光洒在床前,好像是洒在地上的白霜,我抬头看向窗外的明月,低下头想起了远方的家乡”,我的理解似乎也没有错,不过“举头望明月”,这里并没有“窗外”的意思出现,所以“我抬头看向窗外的明月”明显就是自己给诗文增加了某些条件。“举头”就能看见月亮,大概是正在室外。那么“床”就不可能是本义。
当然了,古诗词的注释也不是我们认为合理,就这么解释的。诗词短小精悍,一个字包罗万象,唯有经过考证,才能诠释诗人表达的真正意境。
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静夜思》竟然流传多个版本,有学者称,至少有五十多个。而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版本,最早出现在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唐诗选》第六卷中,清代印制的《唐诗三百首》中《静夜思》也采用了这个版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我记得我老家中也有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本黑色封面薄薄的书籍,书页已经泛黄,多年不曾翻阅,是很早期以前印制的,现在的孩子都用不上了。或许书籍里面的某些注释,早已有了新的解释。
《静夜思》创作于李白二十六岁时,当时他远游在外,秋日的一个夜晚,皓月当空,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李白的原著无人得见,因此才出现了那么多的版本。据说宋版李太白文集是存世最早的版本,学者认为是最接近李白《静夜思》原貌的,这个版本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尽管《静夜思》的版本存在很多争议,仍阻止不了它流传千古的事实,我想关键在于李白想要传递的那种思乡之情。
乡愁向来是人们无法摆脱的情缘,家乡的水,家乡的土,家乡的酒,家乡的美食,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万千游子内心的思念。唯独那一轮明月,你在那头,我在这头,仍可共赏,代为传情。
对于《静夜思》的理解,“床前明月光”的“床”字,理解为本义其实不算是错误,却不全面的,但如果只认为仅有本义的解释,却属于一种认知上的错误。
小时候老师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只给出一种最常见的解释,方便学生理解。但人随着年岁增长,理解能力也更强,我们应该要有一种认知,我们目前所理解的世界是片面的,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是片面的。
就如这首《静夜思》,从字词、创作背景和创作深意去理解,仍然存在争议,还有待考证。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意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任何人的认知水平,都是他学到的知识所决定的,如果知识来源有误或不全面,那么他某些方面的认知也会有问题,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是以偏概全的。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某个知识点与你所知的并不一样,或者有人的认知与你不一样,不要太惊讶,也别认为别人一定是错误的,要学会考证。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某些权威知识都可能有错误,因为这个世界是古老的,神秘的,宽广的,在茫茫宇宙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我们去发掘、去考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