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北宋
谁要是称呼我为作家,我是坚决不敢回应的。
只有通过一部作品一鸣惊人的人,才可以直接以作家的身份出道,比如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均是小说处女作获得有影响力的奖项后,以小说家的身份进入日本文坛。
|
我共写了三本小说,每本都在十万字左右。写了很多随笔,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被一些公众号转载,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清华南都,瞭望智库,等等,阅读量突破100万。我还写了一些读后感,书评,游记,随笔连载,加起来不过六七十万字。盘点一下这一年多以来的收获,无非是一部小说在一个编辑部的小说评比中获得了三等奖,并获得了出版资助,作品被放入中华剧本库。说不定将来某一天哪位导演看中了我的小说,找到我说要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说不定会有那一天,嗯。
我把以上这些统统称为练笔。练笔到哪一天谁也说不好,也许活到老练到老,也许某一天我的某一部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人们或许会称呼我是一个作家。希望能有那一天,嗯。
我写东西很随意。不像别人还没动笔就想好了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主题非常突出,也不像别人一开始就锁定了目标要通过文字赚钱。我任性,想写小说时,便写小说;有感而发时便写随笔。我听从自己的内心,在日复一日中打磨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笔触变得细腻,真诚,富有感染力。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别人的跳脱,字里行间肆意挥洒,幽默,机智,表达力爆表,读之如饮烈酒般酣畅淋漓。再看看自己的文字,平淡,普通,都说文如其人,我果然是寡趣之人,哎!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年少如饥似渴想要读书的时候没书可读,方圆几十公里连个像样的书店都没有。我唯一能接触到的书就是不知从东家到西家翻了多久的劣质杂志。只要看到印着铅字的纸就要凑过去看一看,对书和纸有着变态般的迷恋。小学五年级时班里有女生开始看琼瑶,我总要在别人看完之后借来不分昼夜的看完。有次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柔情的琼瑶》,正看得高兴时哥哥从学校回家,一把抢过去,翻开书皮看了看后哗啦哗啦撕成两半:“小小年纪,看的是什么?!”
我难为情的哭了。后来哥哥从县城给我带了一本《格林童话》作为补偿,我看了很多遍,里面的很多故事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十七岁时认识三川君,那时读高三。对他最初的印象是阅读能力极强,古文造诣很深。他虽然也出身农村,但他的爷爷是老师,解放前的老牌大学生,家里有一些藏书,《论语》、《古文观止》等。听他说小时候是听着爷爷读古文长大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没上学便熟读唐诗三百首,论语也是手到擒来,现在随便说起论语里的某一句,他便随口接上并说明出处,实力诠释什么是童子功。不但爷爷是教师,他的姨妈是高中老师,在姨妈家里他又看完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各种各样的名著。
差距就是这样造成的。阅读力和理解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跟他相比我总觉得自己领悟力不够强,说白了就是给人一种“愚笨感”,不会也不敢轻易得出结论。一开始以为是个体差异,这几年试着看透一些事,深究成因,才知道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小时候读书太少。
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你永远不知道,阅读力的缺失让你失去了什么》,光标题便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当然知道,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抱着我这一屋子书回到小时候。
中年读书,跟年少读书,意义截然不同。
这几年我也在努力看书,每年六七十本,明知早已错过了最佳的读书时间,总希望亡羊补牢。就像一个中年人妄图长高一样,早睡早起,注重营养,瑜伽普拉提走起,每天长跑5公里,虽然未必会长高,但活动活动老胳膊老腿,减一减油腻的腰腹和耷拉到下巴的黑眼圈,也未尝不可。
当你开始读很多书,有了想法,很自然的便开始动笔。从读书到写作,水到渠成。
在2007年2月到2008年4月底,我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创作热情。我的第一部小说和第二部小说都是虚构的,写的时候照样能把自己写的心潮澎湃,痛哭流涕。不更新小说的时候,我会要求自己一定要更新随笔或日记,坚持每天都写,一天不拉。
写第三部小说的时候,有些懈怠。第一部小说用了两个月,第二部小说用了两个半月,第三部小说用了三个半月。第三部小说虽然也有虚构的成分,但里面已经开始掺杂我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的时候格外动情,无数次把自己写哭。
写小说是一件很棒的事,一旦你写过几本小说,领悟过这种魅力,便再也难以放下。写小说的时候,你会很通透的思考,最大的可能的挖掘自己,每个小说里的人物都有你的影子,你的观点通过人物的嘴巴说出来,这种光明正大“夹带私货”的感觉真是棒极了。
到现在为止,写小说是我认为探索自我的最好方式,没有之一。
写完之后我把小说发给一个出版社的编辑,她看了之后没说什么,只是约我去星巴克聊一聊。编辑是个不太年轻的姑娘,说她的主要工作其实是策划,内容策划。她看了我的小说,说实话很感动,但是这样的文学作品现在已经很少有出版社在做了。她不无调侃地说:“我们出版社原来是出版鸡汤读物出名,市面上流传很广的鸡汤读物基本都是我们出版社做的。但现在大家都知道鸡汤有毒,开始反鸡汤,这样一来我们的出版物没有销路,现在已经开始影视化了。建议你也开始影视化写作。”
“我可从来没接触过影视化写作,一点基础都没有。但我知道很多影视化作家,东野圭吾就是其中一位。我看他的自传,他每写一个场景之前,先在脑海里把这一幕塑造成电影镜头,再记录下来。所以他的作品影视化程度很高,小说就是剧本。”
“没错,我正要给你举他的例子,影视化写作其实就是场景化。看样子你也是刚起步,作品的内容也是从淡薄到厚重逐渐积累的。能看得出来你一直都在有意识地写,这已经比很多写作者强出好多。我们每天要看很多稿件,大部分作者都是自嗨,写的东西全无逻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您一直在考虑谋篇布局,也在有意识地引导情节,有这个意识就好,剩下的就是多加练习。”
“写作没别的捷径,多谢,多练,多看,仅此而已。不过也看天赋,有的人第一部小说就能蜚声文坛,羡慕不?就像《追风筝的人》,卡赛因胡德勒的第一部小说,风靡全世界。”
“那毕竟是少数。他背景特殊,在阿富汗生活的经历迎合了大众对阿富汗的兴趣,毕竟阿富汗作家不多,又战火不断,大部分读者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阿富汗社会。”
她最后说:“建议你自己找一些大众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从场景写作入手,这是影视化写作的第一步。影视化写作要找爆点,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情感世界。读者都是普通大众,他们要看的是跟他们不一样的世界。或者在小说里加入悬疑,也算是一个看点。”
回到家后,陷入一种既兴奋又低落的情绪里。兴奋的是自己获得了一些指导,低落的是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写小说,我其实还是个门外汉。“还好啦,工科读了十来年,除了科研论文,2017之前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写过,还能指望什么?多练习吧,写五年,十年,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可。”
和编辑见完面,我很久没动笔。
我在思考,影视化写作适不适合我;悬疑的成分怎么加;以及,下一部小说写什么题材。思考的同时我也没闲着,我看了很多书,尝试写书评;看了很多很多欧美电影,分析情节。学到了什么并不明确,就像我们每一天吃的每一餐饭,看不出这一餐对你有什么影响,半年或者一年以后,你的每一餐是否健康,是否搭配合理,从你的面色和体态上就能看出一二。
读书看电影,对于写作来说,就像是你吃的每一餐。总有一天,你吃了什么,你的饮食习惯是什么,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你的作品里。
我很重视现在吃的每一餐,争取吃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我不写东西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在看书,以前不太喜欢看电影,现在疯狂的看,只要评分高,我什么题材都看,不再挑三拣四。我喜欢写作,但我的储存不够,我需要补充,这是我读书和看电影的全部动力。
偶尔会跑神。比如看到有的公众号征稿,就像要不投稿试试吧!以前我写的随笔偶尔投出去,也给我赚取了一定的报酬。我最近不是读了很多书吗,看到有公众号需要讲书稿,有时候也跃跃欲试,是不是可以开辟出另外一条道路呢?通过写作赚钱的道路。
迟迟下不了决心。也迟迟没有动笔去写。我始终记得一个老出版人的话:“想成为真正的作家,远离公众号写作。”
通过文字赚钱,等于放弃深度写作,离作家越来越远。理想的状态是,当你日复一日坚持练笔,最终被大众认可和接受,面包也随之而来。目前的现状是,许多人写着写着便饿到体力不支,不得不笔锋一转,向面包妥协。
我虽然目标很明确,但还会心猿意马。在写作这条路上,真正能够做到不功利、不媚俗的又有几个?
坚持到最后的也许未必成功,至少坚守过,只这一点,千万人俱往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