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认为,一旦成为作家,灵感便会像凿开石壁上的泉眼般倾泻而出,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为每个渴望写作的人所希冀。尚且不论灵感这东西是否真的靠谱,光是那些苦于无题可写的日子,就是每个新手作者都会经历的锤炼。
美国著名作家哈罗德·布罗奇,曾坦言自己也陷入这种瓶颈。他曾经有部作品搁笔长达三十余年,甚至连进到书房看到那些堆积的稿件,都是一种折磨。当然对于一般人,恐怕难有这种夸张的经历。大部分人不知写什么,或者不知如何去写的主要原因,还是输入不够,也就是说看的太少。
那你会说了,那就多看呗,看多了肯定的就有的写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真正有效的输出首先就得取决于有效的输入,所谓有效就是指你得充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没有理解,就更谈不上随后的思考以及应用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看完一本书也就是看完了,回头想想也就最多记住几个标题,几个好玩的段子,或者一二金句。
市面上有大量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作者不惜长篇累牍解释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步骤,甚至各种速读,跳读技巧等等,当然结尾也不吝放上一堆书单,本本都堪称经典之作。但对于如何理解书中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却较少提及。这一点在工具书或者虚构类作品中,可能不太明显。但若是阅读理论型作品,那种理性内容较多的干货书,我们日常习惯的阅读方式就会显得显得捉襟见肘。但非虚构类书籍,才是提升我们心智水平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书中思想,从而判断它是否能够为我们所用。
在《金字塔原理》和《结构思考力》中,都提及了运用结构思维来帮助我们接收信息,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和传递信息。
这其实也可以用在阅读理解上,我们可以通过:1.判断作者是如何建设信息中的结构。2.找出结构中的关键点。3.并概括某段信息的核心内容。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运用结构思维来读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我们要找到文中的观点和事实,而观点分为结论和理由两个部分。
2.其次,我们要找到观点和事实间是如何对应的,并以此画出(脑中或者纸上)它们间的结构。
3.我们要能够总结之前看到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最好。
以下便是这三个步骤的详解:
一.找到文中的观点和事实.
第一步:找到观点(理由,结论)。
想要找到哪些内容是观点,那就得先明确观点的概念。简单来说,观点是个人从特定的角度或者立场出发,对于事物的一种看法。这里的关键在于,观点是个人的,观点也许和事实很接近,但并不能代替事实。比如“今天的最高气温是摄氏40度”这是事实,“今天太热了不适合出门”这就是观点。
以下摘取一段科学松鼠会的文章,加粗部分就是观点。
“从来源上分析,一些谣言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炮制出来的,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另一些情况下,造谣者可能是出于恶作剧的心态,或是想吸引眼球;还有一些谣言的始作俑者并非有意为之,甚至可能是意外中枪。例如,天津爆炸事件刚发生没多久,微博上曾流传送血车辆已经从天津南站出发前往医院,呼吁沿线车辆让路;后来证明这其实是天津交警8月5日发布的一则旧公告,当时是为了救助罕见血型的小女孩,被张冠李戴到了这次的爆炸事件上。”
第二步:从观点中找出结论。
什么叫结论?如果以一篇文章来说,就是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东西,也就是我们语文课里常说的“中心思想”。结论本身也是一种观点,只不过它是最浓缩最重要的观点。作者为了让我们接受他的观点,会找来或大或小的其他观点与事实支撑这个结论。所以找到结论,我们才能把握住信息结构中的起点。
找到结论有几个方法:寻找关键词,瞄准关键位置,问一问“所以呢?”
1.寻找关键词
结论多会和一些关键词同时出现。比如所以、由此得出、因此、这就告诉我们、问题其实是?……
2.瞄准重要位置
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就是结论最常出现的地方。
3.问一问“所以呢?”
有些文章里的结论可能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如果找不到关键点,那么问一问如果是你自己看到之前的内容,会得出什么结论?
第三步:找出支撑结论的理由
理由和结论都是观点,只不过理由是用来支撑结论,使得结论更加可靠的。一个没有理由支撑的结论是不足为信的,即使它看起来好像很正确。所以,为了我们更好地输入,找到理由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与找结论的方法相似,找理由也分为以下几块:
1.找到理由的关键词
理由也会和一些关键词并用,比如因为这个原因、有研究得出、证据是、由于、有这些材料……
2.问“为什么”?
与找结论的方法相反,找理由时我们可以通过问“为什么”来反推出支撑结论的理由,根据结论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自行决定要追问到什么深度。
第四步:找到事实
事实相对于观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事实可以用来支撑理由和结论,是整个内容的底层基础。如同上文例子中的“例如……”就是事实。
二.理清观点与事实间的对应关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分清了文中的观点与事实后,下一步就需要把它们间的关系给一一梳理出来。在之前分开观点与事实的过程中,我们对作者想要说些什么(结论),已经大概有了底。如果是新手,最好拿纸画出从结论到理由到事实的树状结构图,以免混乱。
我们将找到的结论放在第一层,下一层便是支撑结论的理由,底层是支撑理由的事实。在纸上画出这个简单的金字塔,文章的结构便一目了然。
下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我们得判断作者说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不然你就还只是停留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层面上,不比死记硬背高级多少。
其实这一步的流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看作者提供的事实和数据能不能得出理由,而理由又能否得出结论。而判断这个“能不能”的关键在于两点: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数据,案例等事实是否真实可靠。
(是正规权威机构研究发布的,还是只是某个不知名中心得出的……有没有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取样与分析的过程是否科学……等等)
2.事实与理由与结论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紧密。
也就是说,你能不能从事实一路推理出结论。举个简单的例子,演示一下推导过程:简书网站的日平均流量很大——简书很热门——简书很成功。(当然这里没说前提也没说标准等等需要考虑的东西,只是呈现一个流程,真的使用的时候得严谨从事)
而不想人云亦云,想要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判断合理性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你必须自己判断文中内容的水准,而不能只是一味接受作者的观点。
三.概括主要内容
能否用简单的语句来概括我们输入的内容,是检验我们理解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即使你再厌恶以前语文课上,老师所提的“中心思想”,这里最好也不要偷这种懒。因为如果无法抓住核心内容,就像分析结构找不到结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一个泛泛的层次上,那又何谈什么优质的输出呢?
其实所谓概括很简单,就是把之前分析出的结构用一句话阐述出来。
即:在XXX的基础上,作者从以下XXX,XXX,XXX几个方面,说明了XXXXX。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结构,也是之前所有步骤的统合。但一开始,在没有习惯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来阅读文章时,可能最后会总结出一个很臃肿的句子,但只要多加练习,你也就会慢慢把这种模式内化于心,真正学会用结构思维的方式来阅读,从而使得输入与思考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输入——思考——输出,是个有机过程,三项缺一不可。而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作者笔下的文字,才能谈得上有效的输入。运用结构化思维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避免再次回到“看完了就看完了,好像说的很有道理"那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