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前做过很多次线上或线下的读书活动、分享活动,但都不是很成功,没有一个能持续做的。这两个月,我们在裸心会做的每天胶囊分享活动,效果不错,已经持续了好几轮。活动规则很简单,群里每天一次5分钟语音胶囊分享。每天一个人,轮流循环。
之所以能持续下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活动的形式是围绕“输出”进行的。每个人都会有表现的动力和压力,而这种压力也会促使每个人去“输入”。
二、
最近在写《透过现象看本质》系列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写作方式和传统方式的不同。传统是闭门写作,写完发出来等大家反馈。而互联网的方式,是边写边有反馈。每篇文章都能收到来自读者的回馈,而我很多灵感也来自这些反馈。
这个事,也让我动了重新把读书会(强度比胶囊分享更重)捡起来做的念头。以前的读书会是以输入为主题(读书),最多也就是输入的回哺(讲一些读书体会)。新的方式,应该以输出为核心理念,用输出倒逼输入。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不是讲自己在学的东西,而是为了一起构建一篇新的文章或书而聚集在一起,发挥自己所长而共同创造。
三、
写一篇文章或书的脑力劳动强度,绝不是读一本书所能比拟的。达尔文说,任何写书的人都值得尊敬,不管他写什么。
同样,写做能给人带来的收获也是单纯读书所不能比拟的。读书就像日常训练,必不可少。写作就像实弹演习,日常训练中的不严密、疏漏、错误之处,通通暴露出来。而且为了准备演习,训练的强度自然就大大增强了。
四、
以前创业也是不流行合伙的,特别是中国。但这些年,单打独斗创业越来越少了。
但今天中国的写作却依然是个人写作,而很少是协作进行。其中原因,或许网络鸡汤文太多,严肃的思考太少。
在看尊敬的克里斯坦森教授wiki上的作品目录时,惊讶地发现,目录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和别人一起写的,独立署名的文章完全没有。
比如《Know Your Customers’“Jobs to Be Done”》这篇文章,除克里斯坦森之外,还有以下三位合著者:
- Karen Dillon ,前《哈佛商业评论》编辑, 《你将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合著者,主持人。
- Taddy Hall,剑桥集团战略创新的负责人
- David S. Duncan,Innosight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前麦肯锡高级顾问。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Karen Dillon和克里斯坦森的和合作经历。Dillon是克里斯坦森的《你将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合著者。这本书是由克里斯坦森举办的一系列讲座和研讨会诞生的,开始于Dillon为HBR设想的文章。
另外一本她和克里斯坦森合著的书《竞争对手:创新和客户选择的故事 》,创意则来自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解决方案》 中的一个小章节,在其中,他提出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想法:客户不是来购买产品和服务; 他们是雇用产品和服务来完成一个任务。了解客户需要做哪些任务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从中可以看出,哪怕像克里斯坦森这么牛的教授,也需要“写作合伙人”来和他一起脑力激荡。这样能碰撞出更多创作的火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