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教父》
01
2009年的时候,我花了1000块钱买了一个利率稳定在10%的指数型基金,每个月往基金里投1000,到现在这个基金账户已经有20万了。
我并不打算动这笔钱,并且坚持每个月投1000,把它当做我的退休养老金,到我46那一年就可以一次性拿到230万。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当然了,这是我瞎编的,我并没有在2009年存那1000块。手里也没有二十万。
但这确实是我令我非常后悔的一件事。
为什么没有早点明白这个道理?
它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数学基础模型:复利模型。
02
有关于复利模型的故事,相信你一定听过。
舍罕王打算打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期盼的第一个小格子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二小格子里2粒,第三个小格子4粒,以后每一个格子比前一个小格子加一倍。请把您摆满棋盘上所有64个格子的额卖力,都赏给你的仆人吧!”
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了,结果当把麦子一粒粒开始数时,才发现即使把全印度的麦粒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的麦粒一共有多少呢?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计算,我们初中都学过,1+2+4+6....+2^63=1844亿亿。
这就是所谓的复利模型。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
F=P(1+i)^n
其中P代表现值,i代表利率,n代表时间。
简单一点用图形来表示就是这样一个指数函数:
看到这,可能你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就知道。
但是你真的掌握复利模型吗?
如果那么简单,爱因斯坦也不会把它称为人类第八大奇迹了。
我们要知道,复利模型不仅仅是投资当中的计算问题,而是一个最基础、最底层、也最需要被我们掌握的思维模型。
03
什么是思维模型?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将高手的学习方法用了下面这个公式表达:
success=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
这里的“核心算法”是什么?
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对领域知识、方法、工具、原理等内容的高度概括。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下棋高手其实是很少比赛的,他们的时间用来干嘛呢?背棋谱。背的棋谱越多,就越厉害。这个棋谱就是棋手的核心算法,当棋手掌握了大量的棋谱时,其实已经将下棋的套路内化于心了。
写作也是一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文学写作全靠不可培养的天赋,事实上,写作也有着自己的核心算法,那就是故事的结构、套路和描述方法。当你掌握了489个故事写作套路时,难道还写不出故事吗?
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
普通人学知识,学事物的表象,而高手学“道理”、学“套路”,学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学“思维模型”。
有关于思维模型最经典的理论来自于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投资合伙人,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他强调,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他认为最重要的分析和评估策略就是“多元思维模型”。人这一生需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大概有一百多个,这些思维模型从人类最基础的学科,物理、生物、经济、哲学等学科中提炼出来,是对人性和人类社会最深刻的洞察。
这一百个模型当中,就有数学的复利模型。
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从两个方面对此模型进行拆解和思考:
1、生活中有那些现象可以用它来解释?
通过复利模型的函数图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复利模型有三个典型特征:
1.最初的增长总是缓慢到难以察觉
2.拐点来临之前,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一旦突破拐点,增长非常迅速,呈现指数级变化,变化会巨大到令你震惊。
3.维持长期稳定的复利非常难
复利,本质上是一种“增强反馈回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A’,而结果A’又会加强A,相当于一个放大器,循环往复不断放大。
而这种循环往复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呈现指数级爆发增长。
仔细思考一下,其实,生活中符合复利模型特征的现象非常多。
马太效应
在《圣经》说有一句著名的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而穷人则越来越穷。
从复利模型来看,有钱人的本金本身就多,基于原有的本金,很低的利率i在经过长时间滚雪球之后,也可以呈现指数级成长。
穷人因为本金少,积累速度慢,最重要的是会因为恐惧本金的减少,而采用不当策略,会造成利率i的降低,甚至是成负数,也就会越来越穷。
前一阵子很火的《西红市首富》就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口碑效应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下,口碑效应被不断放大。
小米就是在口碑效应下成长起来的。最早小米是做手机发烧友论坛,将发烧友培养成为小米的核心用户群后,由发烧友再向外传播,形成了巨大声势。
将手机作为爆款单品后,小米又由手机迅速迭代到智能生活家居品牌,现在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成为智能家居中的龙头。
新媒体运营
今天新媒体运营很喜欢讲“裂变”,其本质也是复利模型的运用。
从100个粉丝裂变成200个,再到400,再到无限个粉丝,这中间利用的是媒体内容的传播。当你有好的内容,并且增加发布频率时,粉丝增长就会形成复利效应,坚持下去,粉丝和阅读量就一定会达到指数级增长。
以上这些都是复利模型在生活中的体现。
那么,接下来思考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2、它可以怎么指导我们的行动?
学习的目的永远是指导行动,如果没有办法落地执行,懂那么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我们将复利模型拆解开来看一下。
复利模型的公式F=P(1+i)^n中,有三个变量因素,P,i和n。
其中P作为初始值也就是本金,是复利的开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p,也就没有最后的指数级成长。
巴菲特说投资有三条铁律:“投资法则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这充分说明了本金的作用。
其实,p不仅仅可以代表钱,还可以是任何“可积累”的因素。
如小米的口碑,比如点击量、流量,比如人脉。p可以随着时间增加和利率提升,发展变化最终达到量变。
那么个人的能力,是不是也可以作为P呢?
当然。
比如说,讲课这件事。
曾经考研的时候,我听新东方朱伟老师的课,他说了自己当讲师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刚开始讲课的时候,因为是新手,讲的并不好。为了提升自己的上课质量,他将自己每堂课录下来,回去以后观看,找到其中自认为不满意的地方,下次进行改进。再录下来,再改进,不断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
这是典型地利用复利模型来提升自己。
所以,看到这,我们可以先停下来思考一下,有哪件你想干的事,是符合复利成长模型的呢?
i是指利率。
保持利率的正负,对于复利模型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话说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进退经过时间的放大效应,对人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相信我们都有感觉,一些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每天和我们做的事情相差无几,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他们已经走得太远,远到我们无法追上。
正是因为,他们每天不起眼的一点努力、一点变化、一点坚持,日积月累,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正是复利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我怎么确保怎么每天是在进步,利率i是正数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及时的反馈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告诉你上一阶段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用。
记得看《延禧攻略》的时候,魏璎珞为了练字,会把自己所有写过的字保存着,以方便对比。其实这就是很好的反馈方法,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自己是不是真正在进步。
拿做微信工作号和创业来说,就可以通过阅读量和顾客反馈来检测。
当我们没有一个及时的反馈时,有可能走偏,也有可能因为看不到进步而放弃。所以,当我们想要提高自己某项技能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正向反馈,可以及时检查自己的前进方向。
最后来看n,时间、执行次数。
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在我的摘抄笔记本上写下一个词,“厚积薄发”。我认为它贴切的描述了复利模型。
无论是财富的复利还是知识的复利,没有时间的催化剂,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但恰恰最让人容易放弃的就是时间。追求及时、快速的效果反馈,是人的天性,而长时间坚持投入则需要“理性”。
尤其对于符合复利模型的事物而言,前期的增长是非常非常缓慢的,只有执行的次数足够多,坚持的时间足够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发挥起来。
健身一次没用,一个月一次也没用。只有每周健身两次,坚持一年才有效果。
早起、读书、人脉、能力,甚至是提升个人穿衣品味等,都是如此,坚持下去,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总结一下,运用复利模型的方法论:
1、找到你想要提升的能力P
2、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
3、坚持执行下去
在复利模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保持长时间高效增长呢?
每个人都想快速成长,但很多人往往是处于走两步停一下,甚至是倒退的状态,有的人却能保持加速度。
为什么?
这又回归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学习思维模型的重要性。
所有的问题,都和思维有关。
猎豹移动的CEO傅盛说:“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累加,也只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在低层次的思维模型中,进行重复学习,也只是得到低水平的知识,并不能给人带来质的飞越。只有跨越了思维的墙,使原来重要的问题变得不重要,才能加速成长。
怎么办?
读书、听课、跟厉害的人学习。
芒格说,巴菲特的时间一半用来读书,一半用来和厉害的人一对一交谈。
原来,方法已经教给了我们,就看你会不会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