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性别还在,性情变了》
男女性别是人存在的外在属性,在人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上,人有性别,是繁殖的需要,更是人自身本能的感知设置。性别不但用于繁殖,其实质上是构成人最重要的感知活动。人的性行为不仅只有生育后代的作用,更是人类创造快乐感知的重要行为。
性行为是人除了进食以外最重要的感知活动,而食物和性是人类生存竞争最重要的两大内容。所以,性的作用不仅在于繁殖和快乐的感知,而是掺杂了复杂的社会功用和其他人际交往目的,由性别关系产生的爱情、婚姻、家庭、子女等问题导致人们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性别的存在意义已经完全被生存竞争理念覆盖,成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进食和性爱活动早已不仅是为了活着和快乐。
当性爱与生存竞争及其他社会行为、经济行为或功利行为无关,人类社会已经不再有竞争、交易和私有;当性爱与繁殖、生育等生理性问题分别开来,繁殖生育无需由个人承担,有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男女性爱只剩下一个目的:就是相互之间的愉悦感知。性爱不再与权利、责任、利益相关,更不再是私下、隐秘、羞耻或本能的行为。性爱是人与人特殊的感知体验、是人们感知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人勾通的高级状态,是感知愉悦的重要来源。当然,不再有两情相悦、不再有海誓山盟、也不再有爱恨纠葛、也再没有生离死别。人的性情变了:只有温和的、亲切的、知己知彼的、建设性的情感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再没有任何障碍。性爱不再是危险、不再是禁区、不再是交易、不再是人生的挟持和冲突的根源。
性爱是感知的需要,是愉悦的需要,每个人的性需要都会有合理的合适的即尽可能的解决方案。社会智能网络系统会有序地妥善地安排处理好所有相关问题,人们的性爱需要都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性爱的快乐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再不会有嫉妒、欺骗、强迫、攻击等伤害行为发生,也不会有疾病、传染和其他生理性问题出现,性爱成为人必须的、公开的、良好的生活内容。
自由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性爱生活,是人类感知共同体存在形态的重要标志。
《他人还在,关系变了》
人的根本属性只有两种:我和他人。除我以外,所有人都是他人。曾经有过的所有关系都是人为的、暂时的非本质存在的,包括:爱人、家人、亲属、朋友、同仁、团体、组织、民族、国家、地区……等等都只是某种辨识、现状或命名上的区分,人与人真正的本质的关系就是:我与他人。除了他人的属性,人的种种区别是没有本质意义的,但正是这些利益的、情感的、权宜的区别,将他人的意义割裂肢解,导入岐途,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造成复杂混乱、矛盾重重的人际关系。可以说,人间的苦难与祸端绝大部分源自人与人之间的错误关系。
剔除人的种种身份与角色,他人就是他人,没有任何附加前提和其他区别。这就是感知理念下的存在关系,人与人没有其他关系的连接,我只面对他人,他人有完全相同的属性。所以,除了性格不同和外形识别,所有的他人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亲疏远近、爱恨情仇,人与人交往沟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愉悦的感知。在这个前提下,他人是我的感知对象,我是他人的感知对象,感知双方互为资源,且目的一致,相关过程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愉悦感知,并且,彼此作为对象的感知活动是契合的整体,不是从中各取所需、互相满足的契约关系,而是互为补充,整体存在,不可分离。
他人属性取消了社会背景和角色身份,这才体现人与人的本质关系,这才具备存在的实在意义。个人不再受各类复杂关系的挟持,个人行为只与存在目的相关,这才是理性的、理想的人际关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人的概念完全改变,他人不再是对手、不再是威胁、不再是异己。而在共同的感知生活中,他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人是不可缺少的弥补,他人是自我的映射与反映,他人是心理的寄托与抚慰……相遇他人是感知愉悦的机缘、是新的不同的体验、是生活边际的扩展、是无限活力的来源。
每个人都有我和他人的双重属性,每个人都在做我的同时做他人,做好我就是做好他人,做好他人也就是做好我,这是并不矛盾的关系:我和他人都同时存在,我又怎能和他人分离开来?这是世界上最复杂又最简单的关系,这是只能在感知理念下合拢的逻辑关系。当他人就是我,当我就是他人,这世界岂能不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