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读者给我讲了一个留守老人的故事。蔚蓝听完,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他说,前些日子他老家农村有一位留守老人病了,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于是打电话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叫了回来。
儿子从外地请假回来后,在家中呆了三天。发现老人非但没有任何要死的迹象,反而能吃能喝能睡,身体情况在不断好转。
儿子在老婆的挑唆下,非常生气。于是,当众训斥了老人一番,说老人这样做,是装死卖活,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是为老不尊专门给儿女添乱。
儿子发完牢骚后,当天就带着老婆返城上班去了。但还没等儿子到达目的地,老人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被噩耗再次催赶回来的儿子,跪倒在老人的遗体前捶胸顿足,哭得死去活来。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责怪老人的那些话,竟然是最后的告别。他更没有想到他在家的那三天,老人的各种良好表现,只不过是弥留之际的“回光返照”。
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儿子从床底下找到了老人生前攒下的两万块钱,和一本老人生前用来记事的红皮日记本。
本子总共有两三百页厚,从头到尾全都被老人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上面清晰地记录着老人老伴离开的日子,儿子什么时候在城里买的房,房子多大,月供多少,老房子是怎么被拆的,老人总共去过城里几次,每次在那里呆了几天,还有两个孙子的生日,他们分别喜欢吃什么零食,爱玩什么玩具,下次回来会是什么时候……
特别引起儿子注意的是,老人最后两年记下的诸多细节内容。
有些字已经明显和先前写的不太一样。不但横七竖八,大小不一,而且很多句子都没写完全,甚至词不达意。
老人会把姑写成姨,会把儿子和大孙子的名字搞混,会经常写一些早就已故人的名字,而且还多次提到老伴带着他们家以前养的大黄狗,半夜堵在门口来接他的情景。
最让人唏嘘的是,老人还特别记下了最近两年他因小便失禁,频繁尿床,然后有一次因为怕被人发现,他只能晚上大半夜去池塘洗被单,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池塘的情况。所幸水不深,但那天他足足在池塘里泡了大半夜。
还有,快去世的最后那两个月,他为了请村里的一个瓦匠给房子补下漏。他竟然一口气帮人家家里扎了十多个拖把,外带犁了一整天的地。
还有提到,邻居一位婶子过年过节,总会主动给老人送点心。于是老人为了报答她,就经常主动帮她带孩子,还把七十大寿那年,儿子给他买的一个大戒指硬是塞给了人家。
听完这个故事,我落泪了。其实在我们中国,像故事中这样的老人有很多。
他们缺少儿女的关爱,甚至被儿女遗忘和嫌弃;
他们与狗相伴,对着影子说话,精神缺少慰藉;
他们生活无人照料,病了无人照顾。甚至各种生活安全隐患,死了无人知晓。
他们大多数人,都只会关心儿女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却从不会告诉儿女他们自己在家的日子有多么艰难。
他们有三怕——“怕生病、怕过节、怕花钱”。甚至有的老人得了病,一怕没钱治,留在世上受罪,二怕拖累儿女,于是不得不选择自杀。
我不知道故事中老人的儿子,会有怎样的一种心情?蔚蓝也无意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谁。但我们每个人都会老,都将经历儿女不在身边,病痛缠身,各种身不由己,不断自我否定的晚年。
虽然我们的时代 一切都在高速发展,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艰难;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能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让父母安享晚年。但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我们丢掉孝道。
虽然每个人的能力各自有限,但至少我们应该体会到,父母因衰老带来的多种艰难和不易,不以色厉去责难他们;至少能够量力而行,为他们创造适当宽松的生活环境;至少能够在工作之余多给他们打打电话,听听他的声音;至少能够在回到他们身边的时候,暂时丢下手机,与他好好说说心里话。
父母的老去只有一次,很多人的父母就那么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走了,留给了儿女终身的遗憾,他们再也回不来了,再也不会给我们机会去对他们好了。
在父母面前,我们做再多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再微不足道的付出,对于逐渐老去的父母来说,却会是他们的乐趣,会是他们的天,和人生全部的支柱。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才省悟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等,但惟独尽孝不能等!
别再等了!
趁父母未老,趁他们暂时还能走得动,吃得烂,聊得来,认得出我们,尽量多陪他们说说话,多带他们出来走走!
版权说明:本文系天空永远蔚蓝原创,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作者天空永远蔚蓝,原名张敏,知名情感专家。擅长以男性的细腻和思维分析各种情感问题。代表作《爱的细节》、《为何越爱心越伤》。微信公号:蔚蓝有爱(ID:weilanyouai20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