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乔家大院》讲述了清末的晋商乔致庸大起大落的一生,在清末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创造一系列的商业传奇。其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记录一下:
一、商人的角色
当谈到历史上的成功的商人,我们会想到范蠡、吕不韦、胡雪岩,这些商人不仅仅因为财富,而且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主角。封建王朝的财富积聚需要通过商人来完成,也是创造劳动岗位的重要方式,但“士农工商”还是把商排在了最后,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古代华夏帝国奉行农业为立国根本,同时,基于农业模式,推行编户齐民的管理模式、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而商人的存在,往往会对这些模式产生破坏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对农耕帝国的稳定统治,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商人的管控,关乎到农耕王朝的统治根本。为此,历代的华夏古代王朝,都尽量打压商人的地位,保证其势力不会做大。
法家代表韩非子指明了君主重商抑农,放弃耕战强国策略的后果“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耕战之士少而商贾之民多,种地当兵的人少了,做生意的人多了。问题出现了,春秋战国还处在农耕文明时期,农业是社会财富与物资主要来源,也是国防军事重要的依靠。从人类生产文明和经济形态发展史中可以看到,生产文明越高人的要素性越弱,资本的重要性越强。按照这样的理论农耕文明时期,“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主要要素,所以耕战策略就天然地成为强国之策,且是唯一的策略。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秦国依靠耕战和法治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历史伟业。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笑到最后傲世不倒的就是道儒法三家,而儒法皆源于道,最终还是道家(自然主义)成为唯一的获胜者。儒家如皮肉,装饰了我们的外在美与人相处;法家如骨架,支撑起我们立世向前进;道家如大脑,灌输智慧让我们生存下去。
商业有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是任何观念和权力抑制不住的,特别是到明清以后,商人的实际地位已经不那么低了,出现了一种士商合流的趋势。
二、商道-商业的核心逻辑
从乔家的发家史来看,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
1 创业
乔家始祖乔贵发,祖居祁县乔家堡,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乾隆初年与秦姓结为异姓兄弟,一同出走口外,开始在包头开厅合成当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便转到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二人苦心经营,生意日见起色。但后来又一度亏赔,几乎歇业。乔只好回原籍种地,留秦姓守摊。乔回原籍后娶积氏为妻,后续李氏。
乾隆二十年(1755)口外粮食丰收,秦氏趁粮价低时购存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秦把黄豆出售,获利颇丰,便把乔从原籍叫来共同经营。乔秦二人把店移到东前街,开设客货栈广盛公,乔秦二人当上了财东。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倒卖“买树梢”蚀本。所谓“买树梢”就是当农民急于用钱时,将其青苗作抵押,商号借钱给农民。广盛公这次“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幸当地往来业户支持,议定将广盛公欠款缓期三年归还,使广盛公得以苟延残喘。到三年结账时,广盛公不但还清了债款,而且大有余利。秦、乔认为此乃复兴基业起点,便把广盛公改名复盛公。乔氏以在中堂、大吉堂、进修堂、德兴堂名义,秦氏以三余堂名义,在复盛公共投资白银 3万两,业务仍以经营油粮米面为主,后又兼营酒、衣服、钱铺,买卖日益兴隆。
2、贸易
过去茶叶和丝绸是两样最赚钱的商品,乔致庸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冒着巨大风险重新疏通了茶道,重新打通了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的茶道,重新整合了茶商、贸易伙伴的资源,重新占据了茶叶贸易的有利位置,也为后面开辟新的领域提供了基础。茶叶其实也属于需要龙票的特许经营的行业。乔致庸先从水家借银子,再借龙票(茶叶特许经营凭证),顺利完成了商业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茶叶和瓷器里来是我们的大宗出口的主要货物,因为战火的原因,水家的国际茶叶贸易也断了很长时间,同时也给了乔致庸重启茶道的机会。
3、票号
票号不同于此前的钱庄,也不同于后来的银行,算是银行出现以前的一个过渡产物,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票号赚钱最多的业务莫过于汇兑,乔致庸也正是站在了票号汇兑的风口之上,这才能够如此轻易、疯狂地利用票号敛财。金融总是比实体更容易赚钱,没有生产和运输周期,没有地域限制,只要有信用支撑,最怕的是挤兑,乔致庸也是在老丈人的支持下顶住了同业前辈“日升昌”的压力测试,才能立足与发展。乔致庸的票号被授权做政府税银等生意,是乔东家站到人生巅峰的原因。后面户部的银行办起来了,也是乔东家没落的原因。票号按照生意类型也有三种,政府,商人和百姓。在战火纷飞的时候,使用银票的方式,完成朝廷的银子的收入与支付确实是一个创新,当然也是乔东家发迹的主要原因。对于在不同地方往来做生意的商人,票号也是一个安全方便的选择。
光绪十年,乔致庸把大德兴改为大德通,同年专门成立了大德丰票号,专营汇兑。在乔致庸经营下,后来大德通和大德丰都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票号。光绪十年大德丰成立时的资本是6万两,没几年就变成12万两,到光绪十几年的时候资本已经增加到35万两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乔致庸把每年利润部分继续投入作为资本,行话称为“倍本”。通常山西商人会在每一个账期分利,每个账期一般有3年,4年或者5年。乔致庸几乎所有红利都投入到资本中,他的资本在当时的票号里也可以说首屈一指。当时有人估计乔家的资本有四五百万两白银。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在800万到1000万两,这还不包括票号和房地产。
4、商业的本质
商业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行为。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的商国,形成初期是以物换物的易物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 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把握商业的本质,创造价值并在价值交换中实现剩余价值(利润),这才是永续经营的王道。商业的本质就是实现价值的交换,而这个价值的交换,既有空间上的交换,也有时间上的交换。
“货殖”是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史记中的《 货殖列传》中蕴含有朴素的投资观念和经纶济世的经济智慧。太史公对经济贸易本质的解析一共分为三层价值增值关系,并在文中层层递进、细分解析。这三种价值关系正与《资本论》中对商品价值与资本运作的解析如出一辙。《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理论模式中,以时间维度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货殖列传》是从古典经济学的人性与自然规律角度分别从需求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方面解密资本增值的奥秘。
在诠释了符合天道的东方经济学理论之后,太史公又将价值的概念加入了人力增值的概念,并鲜明的指出:贫富之道乃人性的根本权益,如何利用财富之道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同时上富国,下利民,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本原。在这段中太史公虽未用过多的笔墨,一针见血指出“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这个劳动力价值增加的奥秘。
5、团队激励
乔致庸建立新的东家与掌柜的关系,充分考虑绩效、分红和养老,充分调动了各大掌柜的积极性,使得马荀、高瑞和阎维藩等优秀职业经理人充分授权,才能最终打造出乔家的商业帝国,这些掌柜的实操能力往往远胜于乔致庸,在不同的领域支撑乔家的繁荣。
三、乔致庸的人设
1、儒商
儒商,源于儒家思想,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客的楷模,商界的精英。在普通的场景下,儒家思想与经商盈利是很难融合的,也是儒商很难做的原因。乔致庸具有读书人的理想,但作为商人,其实大部分时候的实操是不成功的。如果没有孙茂才,这样的“小人”的主意,很多关都过不去的,如开始的包头高粱霸盘等。后面的欠饷告状等桥段,其实也都是书生意气的体现,真正的读书人或者商人都不会那么做的,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而已。疏通茶道、开银号都是风险巨大的事情, 孤注一掷也是大部分商家都不会选择的道路。 小说中的水家的水长青,虽然从私德和格局担当的角度来讲,并不好;就做生意而言,知道下注乔致庸去开拓茶道,最后还能给元楚留下600万两银子,支持收回阳泉矿山,最后的一点力量也算用对了地方。
2、家国情怀
作为读书人,乔致庸的家国情怀也是突出的。为了支持国防,带头高标海防捐;为了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冒了巨大风险重新出山,垫资筹措军需,组织晋商组团支援新疆战事。对于家庭而言,乔致庸的欠账有点多,因为官司、银号纠纷和茶道,不仅仅是老婆和岳父一直在支撑,而且用尽了最后一两银子和最后一口元气。儿子也在开拓商业帝国的过程中牺牲掉了,全家人圆了乔致庸的情怀。
3、货通天下和汇通天下
对于“货通天下和汇通天下”的理想,乔致庸是付出最多的人,也是收获最多的人。商业帝国是随着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不是商人能解决的问题。在税收中使用银号事关国家命脉,用有形势需要,不用也避免为商家掣肘。真正的商人是要能够看清天下大势,因时而动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新的需求出来,站在风口上,就是最快的赛道。
四、 商业信用的价值
1、包头高粱霸盘商战
生意要靠信用支撑,有大佬背书。大局靠东家乔致庸,操盘靠孙茂才,信用用足,商业操盘能力一流。
庄家对庄家。乔家的复盛公在包头是最大的商号,其次是达盛昌的邱家。到了乔治广这代,复盛公做高粱霸盘(也就是垄断生意),乔治广做了一半,骑虎难下,不但搭进了全部家财100万两银子,还借了50万两银子的外债。关键即便如此,想要收尽市面上的高粱,至少还得100万两银子。而此刻如果乔家认栽,不做霸盘了,那么收进的高粱再退回市场,没人有实力吃得进,那就是彻底血亏,倾家荡产。这也是为什么乔治广一病不起,最终一命呜呼的原因。
信用背书,资产注入。二爷乔致庸回家主事,初入商界,得孙茂才辅佐;最决定性的事情就是乔家和太古首富陆家联姻,从陆家借回来的100万两银子,成为转变的胜负手。 乔致庸到了包头,首先高调宣布借的相与们的50万两银子暂时不还,而且要继续做霸盘,那就是让股东和相与们都宽心,乔家倒不了,家里还是有钱。陆家如此信任乔家,还敢把女儿嫁给他,把银子借给他,完成了信用背书。
放利好消息,拉高出货。还利用了陆家的人脉,京城的山西相与们也开始风传“朝廷要西北用兵”的消息,这是孙茂才专门针对邱家做的局。当邱家开始拼命对标收购高粱的时候,乔致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悄悄出货,把高粱都高价卖给了邱家,完成了拉高出货的操作。
抄底,翻盘,握手言和。邱家像当初乔治广那样,把先前从乔家赚来的昧心钱搭进去不说,自己身家的也搭进去了,甚至准备举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在乔致庸一个天大的局之后,终于翻盘成功,乔家和邱家的角色实现了逆转。而乔致庸并没有像邱家逼死乔治广那样,而是主动上门道歉,和邱家修复关系。又以低价买回来一大部分高粱,使得邱家不因霸盘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死,获得一部分流动资金。在邱家看来,这是乔致庸给自己留了条生路,邱老东家自然感恩戴德,不复与乔致庸作对,包头的山西相与们的关系也修复如初。
2、重启万里茶道
因太平天国中断的茶道,乔致庸集资 并利用水家的龙票,重新疏通武夷山到恰克图的万里茶道。
当年,“万里茶路”开拓者南下北上重要的祁帮代表离不开乔致庸。他南下武夷山收购茶叶,逐步开始包山头种植茶叶,在福建建立茶叶加工基地,最终集种植、采摘、加工、运输于一体,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逆长江北上,带着驮队、工人们一路北上,转换驮运方式,穿越沙漠,一路运到归化城即现在的内蒙古、蒙古、俄罗斯,开拓了国际商道“万里茶路”。
当时,太平军在南方作乱,导致原先的茶道受损,也就是南方的茶,运不到北方去了;而且,当时匪患严重,官军不作为,在加上南方作乱,根本就没有人,敢去疏通茶道。在当时,乔致庸已经意识到疏通茶道的巨大商机,通过下面操作完成了万里茶叶之旅:
1)机缘巧合得到了原先一个商人的茶道路线图,这样他就知道了,疏通茶道的路线。
2)本金和许可;乔致庸,分别从水家、原家和邱家,借到了数万两银子,还有茶叶经营的龙票。
3)清军和太平天国通行许可,让胡沅浦和左中棠为在清军控制区通行提供了帮助,雇佣刘黑七当保镖。
最后,乔致庸安全地从南方贩茶回来,并把茶叶远销到内蒙以及俄罗斯。晋商本来就有到俄国做生意的基础,得到清政府公开允许后,便积极利用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开展对俄贸易,并将此路延伸到欧洲,其中主要以茶叶为主。此条商路成了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叶之路”,也成了晋商的发家之路。
小结
乔致庸当年提出来的汇通天下和货通天下的想法是很有远见的。不论是在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的世界,商道也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开始了表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