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人物
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仍有三大弊政,你还在追求人生完美吗?

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仍有三大弊政,你还在追求人生完美吗?

作者: 强哥趣谈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17:32 被阅读220次

前些日子,强哥读了一本《康熙传》,这本书是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名人大传系列中的一本。总体来说,这本书把康熙大帝的生平写的还算详实,只不过有些地方的用词不很恰当,比如平三藩一章,在讲到评价吴三桂的时候用了“魔抓”“丑儿嘴脸”“万世罪魁”等词,主观倾向很强烈,吴三桂这个人反复无常是有诚信问题,也不至于把人损的这么没底线,都是出来混,竞争对手少不了。吴三桂也是被逼反,他何尝不知道信誉对一个人的价值,毕竟没有信誉是办不了信用卡的,贷款买房也成问题。

强哥揣测,这本书的作者只是把清代一些正史资料直接翻译成白话文,并略作加工,故而,有点跪舔康熙大帝的意思,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为了少费几个脑细胞就能把稿费拿到。写历史的人我想是不应该有个人感情倾向的,正如裁判员不能因为自己国籍而给老乡打高分,这是一个历史作者应有的操守。说到底,历史由胜利者杜撰,后人也喜欢跟着胜利者走,以为这样也可以胜利,或许吧,跟着别人的车辙走很难走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譬如,强哥成功穿越到某历史时期,成了强强大帝,那不用强哥开口,会有人给老子杜撰一个出生之日我老妈头顶之上有五彩云霞,一条大龙盘旋于房顶之上,久久不愿离去,临走还流下不少泪水。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我妈生我的时候住的是杜甫口中那种住在其中能看到漫天星的茅草屋,另外,头顶的大龙只不过是一条茅草中等老鼠的小蛇,而大龙流下的眼泪可能是生我的过程中屋外下起了大雨,屋子里正下中雨。这正如刘邦斩的大白蛇(据说比白蛇传中许仙见的那条还大),可能只有一米那么长!

谈到康熙大帝,国人几无不知,作为中国古代圣君代表之一,大抵像西方的彼得大帝等人的名声,虽然我不了解彼得兄的生平,但是一讲到某某大帝,立马想起了他,想来是牛掰的人物,强哥向来不求甚解,因而,也就不求度娘给我科普了,她年纪大了,我更喜欢度姑娘。

康熙大帝八岁登基,据说小时候就是五道杠少年,有两把刷子,实际情况是这个皇帝掉到他头上也有点运气成分,要感谢天花这种病,这个差点要了他命的病,也是获得继承权的重要一条,大帝在位整整六十一载,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执政时间长度的奇迹,自古以来四百零八帝执政时长数第一,要知道,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只不过三十多岁,能活到花甲之年的皇帝没有多少,更不用说执政一甲子了,先不管执政质量,人送外号千古一帝也不为过,正如德纲大帝说的:活到最后的才是艺术家。当皇帝也一样,活的越长越是好皇帝,执政长度从侧面说明了执政水平。

闲言少叙,在看完这本康熙传之后,强哥感慨还是颇多的,想写一下康熙大帝一生中的不足之处,在鸡蛋中挑骨头,有时候我是个刺头。人,没有完美的,尤其是英雄人物,盖棺定论那一天,史书中能给你个三七开就算成功了,能五五开就算够本了,普通人甚至没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被评分的机会。康熙大帝这里,强哥觉得给他的二八开不为过,二九开就有些捧了,今天不讲那八分功劳,那是路人皆知,如收复台湾,统一蒙古草原及吐蕃势利等,今天只讲那二分不足抑或失误吧。

一、平三藩时机不成熟,买官卖官贻害子孙

兴师平三藩发生在康熙八年,玄烨年方十六,真真的是血气方刚,少年天子,携诛灭鳌拜一党之余威,对为大清入关定鼎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吴三桂等人下了手。吴三桂等人在成为藩王之前,说白了就是地方势力,俗称地头蛇,跟其它的农民起义军区别并不大.试想,当时天下已乱成一锅粥,国里的地方势力都成了“正义之师”。结果,以吴三桂为代表的这三伙人被清军收编了,陪着八旗兵干掉了李自成,摧毁了南明小朝廷,以及锅里的其它小米粒,他们是幸运的,大清国成了气候,根据一人得道鸡狗升天的原则,吴三桂等三位汉族藩王被送到了云南、福建和广东等偏远地区,成了封疆大吏,享受人生。

先说道说道吴三桂,这个人历史名声并不好,在清叛清在明叛明,康熙大帝评价他“为一时之叛首,实万世之罪魁”。评价还是蛮狠的,因为这个老头子给当时还是少年的康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作为君臣,按古代礼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这条原则应该加一个注脚,当臣手握兵权甚至功高盖主的时候,臣就未必那么听话了,比如鳌拜,所以一旦君臣不和,这时候的臣很可能会变成惹急的兔子,不仅眼睛会得红眼病,还会咬人。

吴三桂反清的时候已经快退休了,这老爷子自负有旷世奇才,比不过楚霸王的盖世武功,起码跟周郎诸葛起码是一个级别的,只是一直没用上而已,自我感觉极为良好。原本,他是不敢反清的,因为不具备反清的条件,一是自己的地盘不够大,人力物力不足,二是已经反了一回明了,好不容易换了个东家,也跟着封了王且妻妾成群,再反清不仅自己脸上挂不住,把天下的满汉人得罪完,没法玩了,第三,要反清总要有理由,这个理由着实难找,人家多尔衮抑或顺治在作风上还是自律的,没有闯王那样粗鲁,抢他的爱妾陈圆圆,更没有欺负到自己老妈头上。

其实,三桂老爷子是有自己的打算的,或者说有个梦想,I have a dream,那就效仿明朝黔国公世守云贵的先例,做一个大清的黔国公,也搞个一国两制。早在朱元璋洪武十五年,沐氏始祖沐英授命镇守云南,老朱对他很放心,沐英死后,他的子孙世代承袭公爵,镇守云南直到南明灭亡。老吴天天做着这个美梦,不过北京那个小玄子不是这个想法,当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成为美谈,而今血气方刚的玄烨想来个撤藩释兵权,他是诚心诚意想让老吴回家养老的,也是一心一意要夺了老吴的权利。

奈何,当领导的从来不愿意退休,更何况提前退休,老吴怒了,自己料定康熙不会同意撤藩,才给朝廷上了撤藩回家钓鱼的请示,没想到自己这个神诸葛也吃瘪,康熙小儿通过了他的辞职书。这就像你碰见个熟人正打你家附近路过,这兄弟亲口告诉你自己忙着出去办点事,你于是顺便客气一句,要不要来家吃饭,他马上说好啊,你一愣,只好跟他说要不你先去办事吧,别耽误了事情,对方竟毫不犹豫的说事情不重要,兄弟情义才重要,事情吃完饭再说,早想去你家了,结果你家里的物资储备只够炒半盘菜不说,甚至你都要怀疑自己媳妇跟这兄弟是不是有一腿。吴三桂的尴尬大体如此。

老吴一辈子聪明,这次给自己挖了坑,骑虎难下了。很遗憾,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他的人品不够,人在作,天在看,反了汉人的朝廷杀了汉人的皇帝,引当时还是异族的满族人入关,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在汉人圈子里,吴三桂是卖国贼,“在明亡明,事清叛清”,现在跟满主子也闹掰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个词跟他毫无关系。

不管怎样,老吴还是反了,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檄文(战争传单)上写了一个不愿做走狗的三桂,受尽凌辱,忍辱偷生,“其实我只是个卧底”吴大将军说道。过程不再详述,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虽然以清取胜结束,却给刚刚立国几十年的大清带来了重创,这场战争是否一定要打?是否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是不是可以拖几年再打?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值得探讨。强哥看来,对待三藩的问题,康熙大帝是急于求成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只有十六岁,还刚刚拿下了鳌拜,可以说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天下唯我独尊的,至于三藩这帮手握实权不太听话的老人儿,就是他的眼中砂肉中刺,不除不快。

在处理三藩的问题上,康熙的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应该说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么做会让狗急了跳墙,他估计到了这种可能性,但是估计错了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在他这里狗急跳墙的概率不过一成,而在老吴那却是那九成的必然,回家养老也没几年奔头,自己的子孙将来不再是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更重要的是,领导手中无权等于要了他的命,这一点老吴接受不了,而他觉得自己廉颇未老,仍能一展才华与抱负。

少年天子对自己的对手了解不够,知己知彼实际上都没有做到,当吴三桂反了以后,大清是措手不及的,铠甲都快放烂了,又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战斗力自然不行,清军节节败退,又不愿意依赖汉军,还想做自己的旗人大姥爷,不仅八旗兵已不是入关时候的虎狼之师,满汉军队协调也成问题,这样导致了前期吴三桂发展的很快,几乎要划江而治,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整整打了八年才结束,强哥认为,对于大清而言,最大的危害不是这场战争的生灵涂炭和随之而来的百业俱废,而是开了卖官鬻爵的先河,买官卖官发生在平三藩期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筹集战争费用,另外也有笼络人心的作用,只不过,这个口子一开,后患无穷。

有清一代,买官卖官成了常态,在康乾盛世买官卖官尚且还有底线,对买官的人有要求有限制,卖官卖的也基本是些闲散缺,看似是满足一下有钱人的官瘾,实际上这其中也可能存在强买强卖,只为了钱。康熙大帝为防止买官的人充斥官场,刻意设置了众多的应对措施,买来的官自然不能像通过科考得来的那么受重视,也就是说,这些买官的人最开始更多的是获得了荣誉职位,升迁的要求也更高,但是,还是鲁迅提到的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卖官是卖出甜头来了,从康熙到乾隆,卖官成了皇家的收入之一,乾隆大帝满大街溜达,三番五次江南游,谁掏钱?掏钱的人除了带大红花,更重要的是获得个一官半职。所以官场上混进了这些人,官场变成了菜市场,三藩平定前三年,便有800余人捐了文武生员,而全国在三年之中竟有500余人捐为知县,占了全部知县的三分之一。试想,买了官相当于买了小猪仔,自然要养肥了吃肉,这样一个政府怎么可能不腐败?不幸的是这些肉都是割在劳苦大众身上的。今天看清朝,尤其是后半段,对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正是这一百年,不仅把国人的脸丢到了姥姥家,更把民族的精神家底几乎败光了,民族的脊梁都断了。

可以说,在处理三藩的问题上,康熙帝获得了胜利,但是胜利的代价极高,更没让他想到的是买官卖官这一政策贻害后世。分析而言,只要吴三桂活着且没有老的走不动,这场战争必然会打,但如果将来吴三桂死了,这场仗是不是需要打?在这个问题上,康熙帝最不愿意做的就是等待,虽然他等的起。康熙和吴三桂各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促成了这段历史,有偶然也有必然,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只供后人评说。

二、中俄尼布楚条约看似平等,实则丧权辱国

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和俄罗斯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

当时的背景是:一六八五年夏季,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俄军,彭春、萨布素领军分两路合围俄人主要盘据点雅克萨,用葡萄牙大炮日夜轰城,俄军死伤十之八九,被迫投降。康熙释放所有俘虏,允许他们持枪械和财产归去。清军占领雅克萨城之后,不在该地留兵驻防,固守战果或监视俄匪,而是拆毁城墙,大军全部撤回瑗珲。

在中俄争端中,虽然在战争中胜利了,但是谈判却没有大获全胜,尼布楚原来也属于中国,无故划给了俄国,要知道,当时跑到黑龙江一代烧杀抢掠的俄匪人数并不多,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三千人,毕竟路途遥远,他们的兵员和物资都是供应不足的,而战争打的就是补给。康熙最开始处理俄国人入侵的问题上是主动且不予让步的,因而也确实打击了俄国人的嚣张气焰,短期内遏制了俄国人东进的步伐,但是并没有根绝入侵的可能性。并且,为了平息这场纷争,以便有精力对付蒙古葛尔丹的反叛势利,康熙过早息兵,并做出了主动让步的决策。

尼布楚条约,如果较真的话,也算丧权辱国的,毕竟还是割了西伯利亚一部分当时的“不毛之地”地给沙俄。这其中,作为谈判首席代表的索额图谈判水平平庸,在战争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谈判过程中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底线,导致沙俄有机可乘,实际上当时的沙俄谈判资本并不足,正是抓住了康熙急于求成的心理。看似双方达成了长期的和平局面,实际上助长了沙俄的野心,试想,用区区几千人的代价换来的却是大片的领土,这种买卖何乐而不为?自此以后,西伯利亚大片土地落入敌手,沙俄屡屡有侵犯,直到今日仍有争议。

当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尼布楚条约相比于清廷后来签订的大量卖国的条约来说,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虽然当时大清没有把沙俄打怕,尼布楚条约在当时起码还能接受,也保障了未来一百多年北线的安稳。

三、兴文字狱,对“前明余孽”痛下杀手

清入关之后,对待反清复明势利的政策可以总结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到康熙执政之后,前明的势利基本也消灭殆尽,但是仍有大量文人墨客受到了牵连,这些人大多不是反清复明势利,小部分人或许对明朝仍有眷恋之心,结果不小心落在字面上,株连了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以说康熙在对待文人墨客的牢骚方面是毫不手软的,一旦触碰到红线,性命不保,这其中大部分人实际上并不是“前明余孽”或者对前明有任何眷恋,他们不是冤死的,害死他们的往往是自己的对手或者敌人,他们鸡蛋里面挑骨头,如何挑?大抵文人都喜欢舞文弄墨,就从这里面挑,歪解从来都是啼笑皆非的,即便如此,基本一告一个准,也许是地方官也需要点政绩,抓几个前明余孽也算是维稳有功吧,康熙大帝被普遍认为还算皇帝里面相对仁慈的,唯独在这个问题上毫不手软甚至冷血。

不准私人搞历史研究,尤其是当代史研究,早在唐朝便有禁令。但这挡不住士人的一腔热血,为前朝修史成了不少人的终生目标,然而,这个工作风险是极大的,康熙执政期间也曾多次兴起过文字狱,株连甚众。其中在用兵西藏前后所兴的文字狱,以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最为著名。这位兄弟以当幕僚和家塾教师为生,赚了点小钱,买了几亩地在南山盖了房,埋头读书准备科考,他的门生就把他的文章收集起来,会刻印成一本书,即南山集,这本书中有点故国情思,很能引起明朝遗老们的共鸣,因此南山集流传很广,名气也比较大,戴名世的名气也跟着上来了。康熙四十四年,戴名世五十三岁考中举人,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被点了榜眼。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御史们出来挑刺了,他们抓住了南山集这本书,结果老爷子年老力衰扛不住酷刑,屈打成招,几百人跟着受到株连,规模大影响广。

此外,康熙朝的文字狱还有很多次,当然,在众多的文字狱案件中,康熙的主导思想还是拉拢汉族名儒,另一方面又痛恨那些坚决不与清朝合作的汉儒,甚至不惜以血腥的镇压。

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仍有三大决策有待商榷,人生不完美可见一斑。相比之下,人世间的大部分人只是匆匆过客,正如徐志摩所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故而,一个人,人生观大可豁达一些,对人对己大可宽容一些,对事对物大可淡泊一些,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欲望更无止境。更何况,不论我们接受与否,时间也不能回拨或者从来,过去只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我们,纠结于已发生的,就等于占用了未来的自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愚人做法。

相关文章

  • 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仍有三大弊政,你还在追求人生完美吗?

    前些日子,强哥读了一本《康熙传》,这本书是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名人大传系列中的一本。总体来说,这本书把康熙大帝的生平写...

  • 你还在追求完美吗?

    “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的...

  • 你还在追求完美吗?

    记得白岩松说:“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 我觉得完美是杀死一个人最大的慢性毒药! 人生的路,...

  • 遭罪的皇帝

    雍正这个皇帝,当得也太遭罪了。 康熙大帝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文治武功可与唐宗宋祖相提并论,但是,到了晚年,他身陷...

  • 康熙大帝

    顺治爷福临既是政治斗争的幸运儿,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皇太极突然中风而亡,多尔衮和豪格为了皇位明争暗斗,结果六岁的...

  • 康熙大帝

    最近在看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特别引人入胜 书中讲述的故事情节和电视剧《康熙大帝》中的故事情节一样,但是看...

  • 康熙大帝

    最近听康熙大帝,缕缕听到的故事。 首先出来的是明珠,快冻死了,被未来的皇帝老师救了,接着顺治要去当和尚了,决定让老...

  • 康熙大帝

    第一次了解到二月河, 是在大学时候看他写的康熙大帝, 只要没课就去图书馆。 他的书写的很大气很实际又有一点点, 我...

  • 康熙大帝

    卷一 *夺宫初政 第一回敝屣江山撒手去,孽海情天路无涯 大清入关定鼎中原。第一位顺治皇帝七岁登基在叔父摄政王多...

  • 《康熙大帝》

    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写得很精彩,比电视剧可热闹多了。 只是真正的历史中并没有这么复杂,鳌拜只是嚣张跋扈,还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仍有三大弊政,你还在追求人生完美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kh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