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明洋,这是我记录每天生活、学习、工作、思考方面的第十篇文章,我会每天更新一篇,坚持1000篇。
关于写作
说实话今天不知道写什么,想起昨天看的关于写作方面的文章还没有看完,就重新打开看,然后看到有人说锻炼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就是尽量找一段时间不受任何干扰的开始写,什么都可以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就把心里当时想到的话写出来,就跟你现在突然看到朋友圈有人发了一张红烧排骨的图片,勾起了你的食欲,这时候正确的做法不是等,而是直接跑去市场把排骨买回来做,然后你就能吃到排骨,立刻行动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如果准备不足,在行动中调整就行了。
所以锻炼写作肌肉和锻炼身体肌肉一样,要保证足够的训练量,长期坚持不懈的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甚至直接把内心想说的话写出来,不加思索,这个过程其实是在锻炼代谢(写作)能力,形成习惯后再慢慢加量,当然,模仿是学习写作最快的方法,句式、技巧、风格可以模仿,但是观点、看法,尽可能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太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一百篇书评不如自己看一遍书,抄一百遍小说不如自己写一篇。
所以不管语句通顺与否,先写出来,然后第二遍再调整。
关于孩子
早起看到孩子睁着眼看着我,瞬间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都说童言无忌,童真无邪,孩子的思维是单纯的,但是我发现恩恩有个特点,很多话她不会直接告诉你,不直接告诉大人她想干什么,而是会用这种方式:
比如会拿着发糕跑过来睁大眼睛翘着眉毛问我,爸爸,你想不想吃?实际上是她不想吃了,但是她不说爸爸你帮我吃吧,或者爸爸我不想吃了,而是用提问的方式问:爸爸你想不想吃?本来这个事是孩子想寻求大人的帮助,但是她用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就成了如果我说不想吃,作为大人这样拒绝孩子的好意显得太不懂事,如果我说想吃,这个事情就成了我想吃她给我的。最终我选择了吃,然后她就跑去给她姥姥说,爸爸说他想吃,我把我的爸爸了。
这个事情,明明是她想寻求帮助,但是经过她一句话的处理,就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这可能就是语言的神奇之处吧,问题是她一个两岁多的小孩是怎么掌握这项技能的?难道是天生的?还是大人想多了?
如果说是大人想多了,还有一些事情如何解释?比如在车里,遇到节奏比较舒缓的音乐,如果她不喜欢听,她不会让你帮她切歌,她会告诉你她想睡觉,然后当你切到她喜欢听得歌曲时,她又会立刻精神百倍,又蹦又跳。
有的时候遇到她想摸但又不敢摸的东西,她会拉着你的手让你去摸,遇到她不想回答的问题,她会沉默,或者干脆巴拉巴拉巴拉嘴里胡乱嘟囔一句应付大人。
跟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小时候真的就跟傻子一样。
关于焦虑
焦虑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没有掌控感,没办法很好的协调与他人、与事情、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能力上的欠缺,更是意志上的不坚定。
能力上的欠缺可以通过计划、方法、行动去锻炼提升,比如和人交往既要尊重对方又要保持原则;做事前先思考为什么做,找到做事的意义,然后思考怎么做,寻求做事的方法,最后确定具体做什么,列出清单执行,通过Why、How、What黄金思维圈来分解做事的步骤是非常有效的提升做事能力的方法;时间方面可以通过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来合理规划。比如做一件事实现约定大概多久完成,时间到了无论完成与否都结束,提升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感,时间颗粒度越小,对时间的掌控感越强,据说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大概是15分钟,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韩雪的时间颗粒度非常强,“七点半起床、三分钟洗漱、五分钟上妆。”韩雪的作息安排,精确到分钟。越是牛逼的人,时间颗粒感越细。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有一种很强的掌控感。
意志力不坚定就没那么容易改善了,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想明白意志力不坚定对自己最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会不会影响到生活、家人、甚至整个人生,意识到重要性后接下来就是用行动去改变,如何提升自律能力,如何遇事不找借口,不自律的人无原则,爱找借口的人内心懦弱,当不自律和找借口形成习惯后,潜意识里只要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总是能找到这样那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一旦养成这样的认知习惯,出了问题不是第一时间找解决方案,而是为自己找开脱的借口,长此以往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常说恐惧多源于未知,而焦虑来自稍尚未决断,引起焦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而能处理好的太少,这容易引起信息处理的阻塞感,这种阻塞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人的焦虑,所以要做减法,不要试图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想了解,把自己擅长领域的事做好,焦虑感会相应减轻。
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
我是李明洋,这是我记录每天生活、学习、工作、思考方面的第十篇文章,我会每天更新一篇,坚持100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