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零碎记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新闻如泉涌般向我们袭来,那时我上高三。
当发现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在谈论这件新闻,我就会知道这个新闻有多重大。当时班里每天都有《环球日报》,头版是汶川地震后一张握住笔的手,是求生求知的强大力量,感染到了我们。
当天,班主任老余让我们默哀三分钟。
三分钟足够长,闭上眼睛,回想起新闻细节,震撼人的照片,眼睛都要湿润了。教师死一般的沉寂,大家似乎觉得默哀三分钟的行为太简单。
高三,是一个紧张的时刻,大多数人都在为高考拼搏,但汶川地震的发生让高考这件事变成暂时可以放下的事,我们开始谈论汶川。
班主任老余成为了我们认识汶川地震的窗口(那时的我们大多数不上网),他喜欢给我们读文章或者新闻。他读给我们听,汶川地震上有个用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还有一个母亲用身体护住她3、4个多月大的孩子,这大概是我们听到的最初的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后来,老余带着我们全班去了多媒体教室,给我们放了汶川地震的宣传片以及当年央视捐款晚会,还有那首《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哭了,我也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在默默擦着泪花。
不管中国是否真的强大,但在那一刻,我们必须相信它是强大的。那时,我没成年,和班里很多同学被正能量传播环绕,都坚信我们的祖国是强大的。
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当到那一张张写实的照片时,我的内心非常悲痛。就好像我是他们,或者他们就是我的同学、我的亲人,我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可是那个时候,我除了高考复习,不能做什么。
现在,我把以前的照片翻出来看看,在回顾一下昔日的故事,我还是没能控制住眼泪。
我那时常常想,如果我们的教室也突然倒塌,那时多恐怖的事啊,一片废墟,是灾难,也像个诅咒。如果地震来临,我们会怎么逃生?如果被压在地下,我们会怎么求救?会像那个“猪坚强”一样吗?碰到亲人朋友遇难,我们会像那些可敬的老师和母亲牺牲自己吗?
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但它激发了我们的同理心。我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去沉思一场灾难带来的痛苦,也没有那么长时间地默哀,没有为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受难者流过这么多泪水。
灾难在全球几乎每时每刻发生,同理心比同情心更加珍贵。同情心是自发的,但同理心需要感悟和深刻体会。一个落难的人,如果仅仅表达同情,有时候会让人尴尬和不舒服,可是同理心会让他觉得我们是同样的人,我们背负了同样的痛苦,孤独感少了,分担的力量增加了。
灾难里的人物没有必要追踪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8周年纪念日,很多媒体都刊登了汶川地震相关的新闻,《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有人已沦为阶下囚》点击率和评论数极高。
当时汶川地震“捧红”了很多人,有正面的老师、小英雄、“敬礼娃娃”、“可乐男孩”,也有负面的“范跑跑”。如今有些物非人非,有些一如既往。
“范跑跑”还做着自己热爱的老师职业;“可乐男孩”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工作;小英雄雷楚年成为了诈骗犯;“读书女孩”邓清清弃读书了……
有些变化不禁令人唏嘘,然而又如何呢?仅仅是因为他们都被贴上了“汶川地震”标签,才使得他们应该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和发展吗?想想,如果自己是汶川地震的新闻人物,希望自己被别人关注成长轨迹吗?不免让人有些压力吧。
人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直路、弯路,自己的选择会有变化,自己也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8年后再回首除了得到一个感叹的声音,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不敢说我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我倒是好奇如今汶川的新貌如何,失独的老人或者孤儿过得怎么样,政府是否能给他们足够的关怀。
我们祈祷,汶川和汶川人能够崛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