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4e8c889bde087909.jpg)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背唐诗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小时候只知道把诗歌背下来,但对于边塞诗的内容理解相当模糊。当站在戈壁滩上看日落时,才理解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在第一次踏上西北的土地之前,连沙漠和戈壁都分不清。这个时候,不禁感叹从小背过的唐诗,在用另一种方式在介绍我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来到敦煌就离西域不远了,想到西域,那些曾经背过的唐诗就一首首涌现出来,这一带盛产葡萄,这一带也是飞天反弹琵琶壁画的出处。敦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关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是通往于阗方向的西域南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是通往高昌龟兹方向的西域。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faec3ec27c1352aa.jpg)
来到敦煌,就必须要去莫高窟,尽管来之前的几年已经开始看与之相关的书籍,也事先看了很多壁画照片,但看到实景,内心除了激动就是感动。不仅是莫高窟内的艺术震撼人心,对于保护莫高窟的人,比如常书鸿先生,更崇敬了。以前只对敦煌的壁画感兴趣,除了最有名的飞天,“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的胡旋舞也是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而“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中的氍毹,就是壁画中跳舞的椭圆形毯子。最初读到岑参这首诗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某一次看壁画复刻照片时突然就明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69d2fdcbbf4248aa.jpg)
但复刻和真迹的区别,就是这么明显。这次在莫高窟看到了《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254窟,想起我第一次在书里看到的图片,真迹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在萨埵那太子把自己的喉咙割破跳下山崖吸引恶虎去吃他的时候,尽管北周时期的绘画比起唐朝的壁画粗糙,但完全没有妨碍故事的表现力。
雕塑作品更是明显,不管是在书上还是在屏幕上,看到的二维视角和现场的三维感官感受差异很大。当进入洞窟时,心自然就静下来了,注意力都集中到塑像上。迦叶和阿难的形象,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而佛像更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头顶的藻井也是千姿百态,仅用于介绍藻井就需要专著进行说明。
尽管在莫高窟没法很深入的观赏,但看过之后,即使之前对莫高窟艺术没有了解的人相信也会深深震撼。在窟里好几次都想起常沙娜在她的自传中写过,她小时候就跟着大人在洞窟里面临摹壁画,在羡慕当年人可以这么近距离接触这些艺术的同时,也是油然而生的敬佩他们当年能够在西北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为莫高窟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洞窟门口还能看到张大千留下的洞窟编号,他留下了很多敦煌壁画的临摹本,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让世界了解敦煌吧。
真的到了西北体会过这边的气候,才能逐渐明白那些边塞诗的意义,气候干燥又晒,出了市区就是沙漠戈壁。想象下当年,留法归来的常书鸿,在交通极其不便利的情况下,把全家都搬到条件相当艰苦的莫高窟,就是为了守护莫高窟的艺术瑰宝。这些守望敦煌的前辈们,都是后人要好好感谢的人,后人要好好珍惜这些艺术品。
爬了鸣沙山,看了月牙泉,想象下张骞当年出使西域的场景,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走这么多年。没在沙漠走过,很难体会到那种走两步退一步的爬坡,沙漠的干燥,阳光的暴晒,如果再有风沙,行走的条件非常艰苦。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44cc49dc8f24f84d.jpg)
唐诗是从小必须要经过的语文训练,回头想想,能进入课本的唐诗都是名诗。而从小背过的唐诗会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当年可能有口无心背下的唐诗,在某一天突然出现了具象化的场景,这种体验在西北感触尤其深刻。唐诗中的真情实感,让几千年后的后人与古人发生了精神上的连结,这就是我们的文明,不是抽象的名字,是历史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