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印象里袁绍背景强大,是靠着家族势力发展起来的,他本人被描写得优柔寡断,手下能人很多,而他又不会用,最后坐失良机,葬送了大好局面。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袁绍远不是这样,出身好,人长得有威仪不说,其威望之高,在北方可以一呼百应,那绝不是浪得虚名。要不,关东讨伐董卓的联军怎么会众口一词推举他为盟主?他能拥有冀州青州幽州,那是他白手起家一步步打下来的,没有点杀伐手段,这根本就办不到。就拿他和弟弟袁术捕杀宦官赵忠等这一节来说,两千多颗人头落地,连有些没长胡子的人也杀了,他当断则断,谁能说他“好谋无决”?
最让本人佩服袁绍的第一件事是他的至孝。
袁绍的母亲亡故,他结庐在墓侧,麻衣守孝三年,接着“又追行父服”,意思是再为父亲守孝三年,因为他生下来父亲就去世了,他在襁褓之中没有完成此礼,于是他守冢庐整整六年。仅此一点,就不能不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第二件事是董卓进京之后,残暴杀虐,人心惶惶,道路以目,但是袁绍却不惧他。
当时董卓对袁绍曰:“皇帝冲暗,非万机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意思是这皇帝太糊涂,我想换成陈留王,你看咋样?
骄横的董卓绝想不到,一向温雅的袁绍竟勃然大怒,厉声说:“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这天底下有本事的大神难道只有董公你么?!
真是气宇轩昂,光明磊落,接下来他的表现气场也非常强大——
“横刀长揖径出,悬节於东门而奔冀州。”
袁绍站起身来,横握着刀,对着董卓一拱手,然后扬长而去!
一向杀人不眨眼的董卓被正气凛然的袁绍怼得呆了,他竟然不能把袁绍怎么样。袁绍出逃冀州,马上组织联军就来攻打董卓。
第三件事发生在袁绍大战公孙瓒时,袁绍手下大将麹义骁锐无敌,大破公孙瓒,攻进了他的大营,拔其牙门,胜局已定。袁绍此时在后军,知道前面破敌,就没有再设警备,只有帐下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余人。
突然公孙瓒手下两千多骑兵冲杀过来,围住了袁绍,一时箭如雨下,危在顷刻。
别驾田丰扶着袁绍,劝他躲到矮墙后面,袁绍猛然将头盔掼在地上,大声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
他亲自持强弩与敌对射,箭无虚发,多所杀伤。好在这支公孙瓒的骑兵并不知道这里围住的是袁绍本人,一时不能攻入,也就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撤走。
从以上三件事来看,袁绍为人孝纯,有君子之风;为士刚烈,有国士之节;为战勇壮,有将帅之器。
可惜的是,官渡之战不听田丰之言以至大败,败而不能容田丰,竟杀之。一错再错,令人惋惜。否则,天下虽大,你曹阿瞒刘玄德还不得找个角落窝着。
袁绍为政宽厚,深受百姓敬仰,据《献帝春秋》记载:他死后,“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能换来老百姓的一捧热泪,也算不枉活一世了吧。至于生前身后名,如墓草青青,黄鹂声声,都是过眼烟云。
原创作者宁哥,喜读文史,数十年不辍,欢迎留言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