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香草美人”的由来,在于屈原诗的比兴手法上。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来比喻奸佞小人。这种比兴手法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带来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被后世广为传颂。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2690/62c037d00586799f.jpg)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中包括《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不过细数屈原的作品,其实数量并不多,但这些诗都非常有特点,都是“大诗”级别,蕴含着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痛苦、大烦恼、大疑问、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绝不会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不追求中庸,不入主流,他就是这么纯粹的一个人,情感纯粹,语言直白。
个性之鲜明,在他的“大诗”中,被渲泄得酣畅淋漓。
这种个性独特的人,倘若能活到今天,一定是西方的某位大艺术家,跟梵高这类人很相似。他身上极具浓厚的艺术主义色彩,但是这种色彩在政治面前,却显得十分苍白与脆弱。
屈原在楚国本属皇族家室,在当时还是比较受重用的。他曾经跟楚王同朝议过事,并且还掌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因为他的性格特点,用现代话讲,就是比较倔,不知道圆滑迂回,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和错误的朝臣,会直挺挺地正面怼人家,这样一来,便在朝堂上下结怨至深,因之,有很多人到楚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楚怀王听信了小人谗言,渐渐疏离屈原,并将他的权利削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2690/236081a74043ab55.jpg)
尽管如此,屈原仍然不吸取教训,照样直来直往。但“君可思而不可恃”,有些事情是只能心想却不能讲出来的,屈原非要打破这条戒律,结果很遗憾,楚国新国君后来背弃了他,将他流放了。
对于流放,屈原是怨恨的、痛苦的,这才有了离骚里的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他慨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质疑这个世上的人,为什么坏心人居多,而独自己心善?他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对立面上。《离骚》中的“求女”就是求知音,然而“无女”,也就没有了知音。
屈原该有的知音应该是汉代的贾谊,这个贾谊的性格特征与他非常相似,可惜,贾谊的出生晚了几个朝代。
屈原被流放,一流便是二十年,流放期间,楚国政权逐渐削弱,最后,被秦国收复了。
得知国土灭亡,屈原万念俱灰,后投入汨罗江自尽。
由此看来,屈原的一生实为失意、挫败的一生。在他的诗歌中,他也一直在重复歌颂自己的失败,《离骚》和《九章》里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诗句:
譬如:“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的失败对整个中国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与历史发生冲突并惨遭毁灭的记录。
后世之人能牢记屈原,并不是因为他的《离骚》和《九章》,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惨痛的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