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身体对外界刺激具有反应能力,并且反应的速度有快慢差别。
2.知道反应速度可以通过多次训练以及眼手的默契配合得以提高。
科学探究目标
1.主要利用眼睛、手这两种器官的默契配合逐步提高反应速度。
2.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反应速度快慢的因素。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数据处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方便。
对照目标我们来看各个环节:
一、聚焦:
测试反应小游戏:教师出示指令,学生做动作。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索:
活动一:反应棒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描述图片的内容,从而引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先熟悉反应棒的操作。活动后,请同学思考:同学们刚刚用到了哪些器官?(眼和手)
递进提问:怎么让抓到的同学更多?
活动二:说口令再抓一次 这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更多的器官(嘴巴,耳朵)在帮助我们反应变得更快。
活动三:说口令和使用有刻度的反应棒,再抓反应棒。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1、很多同学抓到了三次,他们的反应速度最快?
2、怎么比较反应快了多少呢?
3、怎么改变反应棒呢?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测量工具是需要标上数字,并且均匀分格的。同时,教师演示结果,让学生自己提出读数方式。(工程问题或实验建模思路)
三、研讨:
1、得分高和得分低的进行比较
2、得分高的同学分享窍门(感觉器官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加快反应速度)
3、观察由低到高的记录表(练习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总结:感觉器官协调配合、练习,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四、拓展:
1、小挑战:一边抓反应棒,一边回答问题(三心二意,反应速度会变慢)
2、打电话开车的视频,如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提醒父母注意安全(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设计落实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深远的。这体现在:对实验器材的改进,对简单规则的建立,对数据收集与规律的寻找。这些都为之后的科学学习中实验的操作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级的学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本课采用创新的实验记录单,方便、直观,并降低了难度。学生只需要圈出数字表示得分,增设没抓到时的“0分”,使记录更加准确、方便。
增设安全教育环节,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一心不可二用,开车的时候不打电话。渗透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实现高阶思维的培养,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