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语文课程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上课之初,我先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注意力训练。要求是:我说一句话,请大家用心倾听。然后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秦国全力攻打楚国,无法集中兵力攻打赵国。”我说完之后提问第一组。1号只听到秦国,2号听到打楚国,3号听到不打赵国。我再次重复了两遍之后,4号重复了前半句,5号完整复述了一遍。我再问:“你觉得老师想告诉你什么?”大家就都不知道了。
这个句子现在大家都会说了,再问第2组:“听了这个句子,请说说,为什么秦国不攻打赵国?”第一个说秦国不敢;第二个说他俩关系好;第三个说他不想打;第四个比着课本说秦王想要和氏璧……“句子里有原因”我提示大家,多数同学还是不知道。丁逸宁小声说全力攻打楚国,已经没有兵力打别处了。
不得不说这个小活动全班都纪律很好,积极性也很高,真的用心听了。但遗憾的是“听止于耳”,所有内容既没过脑,更不走心。所以才连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捕捉到。接下来我提示大家,读的时候一定边读边想,找到前后句子有什么联系,想想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每读一段就互相交流交流,说说用什么方法抓住主要意思。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略微一思考就发现了句子间的因果关系,并试着前后联系理解人物说的话了。
我接着问,赵王怕什么?大家迅速从文中找到“怕秦王”。“那蔺相如怕秦王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文中没有答案,很多同学就不知道了。部分同学第一反应是小声顺着说“怕”“蔺相如到底怕不怕?”我再一问就众口一词“不怕”“那蔺相如还不怕什么?”班级忽然沉默,半天才有一名女同学小声说“不怕死。”我赶紧表扬了她。
“大家知道蔺相如既不怕秦王,又不怕死。那他怕什么?”
“他什么也不怕!”这次好多同学都应声了。
“哦?既然他什么都不怕了,怎么赵王让他去他就去?怎么不敢违背赵王的旨意呢?”
“蔺相如怕赵王”说完,大家自己也笑了。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王怕秦王。蔺相如不怕秦王却怕赵王?”又思考讨论一番,终于有同学想到蔺相如不是怕赵王,是怕秦国攻打赵国,他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舍生忘死去和秦国交涉。“这就叫勇敢!”说着我看向那个做小动作的男生“这位同学不怕田老师,上课敢随意违反纪律,和同学敢打敢闹,这顶多叫逞能。勇敢的人令人敬佩,逞能只会惹人厌烦”说着说着,全班都默默坐端正了。
今天的作业还是读书,学生们能知道一边读一边想吗?读完能讲出意思吗?不敢强求,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