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之女

作者: 秋天打柿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02:31 被阅读0次
“我奶奶家种了丹参。最近亲人们都在忙着收获,田间劳作的图景看起来竟然有点美。这说明我真的不知人间疾苦了。”

早上六点半。

我正盯着电脑屏幕,思考着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时不时放下手中的面包,快速地敲打键盘,生怕错过头脑中难得的灵光一现。

“给你盛了碗米粥,吃个鸡蛋再走。”

“没空吃。”听到父亲在厨房中说话,我眼皮都没抬一下,三个字就脱口而出。再说,我啃着面包呢,面包可以边工作边啃,米粥却不能边工作边喝。

“我到楼下看看,要是开门了给你打电话。”

扫过门框,我用三百度的大眼隐约看到父亲拖着一大包黑压压的东西要出门。

“不就回个老家嘛,你带的啥?”

“我的衣服和鞋。”

“哦。”忽得想起父亲昨晚就开始收拾行李了。他把加油站送的白手套全部搜罗出来,用干净塑料袋包着,说要拿回家,捡丹参怕手脏。他还在沙发上给大姑通了电话。

当时我正在客厅锻炼,瑜伽垫上仰面而躺,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只听电话那头的大姑说道:

“搁咱娘跟上我都说好几次了,这活儿真不能干,我干不了,累得浑身疼。在咱爹跟上吭都不敢吭一句,你一说,他立马板着个脸,‘那你明天别来了’”。

想都能想得到爷爷说这话时的表情,铁青的脸皮包骨,活像个瘦骨嶙峋的螳螂先生。于是,大姑小姑以及我那俩同样因为疫情赋闲在家的姑父,第二天都又老老实实地去了。

连我的父亲也要回去了。回去享受田园丰收的喜悦?不可能的。我以一个土生土长的素朴如兰的灵魂发誓,耕作之苦稼穑之艰和“喜悦”“快乐”这样的字眼不沾边。

连续几天,家族群里都是翻收丹参和种植新苗的视频,老老少少齐上阵。有那么一刻,我觉得田园劳作的图景竟然是美的。

朱光潜先生认为产生美的要素有二,一是移情,也即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距离,和实际人生维持适当的距离。

就是距离产生美呗。也难怪,上次参加劳动生产已是前年。炎热的夏天里,怕晒就把自己裹成粽子,在看得到蒸汽波纹的院子里晒麦。尽管不常干活,拿起耙子来仍是有模有样,架把势不次于邻家大婶大娘,毕竟小时候经常实际操练。

若说我这个年纪,不读书的话想必也是早早结了婚,成了某家某谁的小妇人。读了书反而愈发不知人间疾苦——就凭我从苦难中剥离出了美感这一点,就着实让人难过。

不为别的,只因我是农民的女儿。

疫情当前,我一再劝说父亲不要回去。相隔一百多里,一路恐有数十道关。回至家中亲戚邻居也不待见,在人人自危的今天,但凡是外出归来,都能引起村民猜忌和不安。

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儿。这点儿“私”谁都逃不过,且有利于稳定大局。我却没想着回去,哪怕我恰好不需要上班。在我的观念里,劳动是美的,孝顺是高尚的,但决不是过劳和愚孝。

总认为每年往返两地帮着锄禾收获不是长久之计,改变生产观念而不是使用蛮力,才是实现阶层跃迁的良方。很大程度上年轻的一代给予老人的不是爱,是纵容。

比如说,爷爷奶奶常常为了省下一星半点的机器耕作的钱,赤手双拳不分昼夜地投入生产,亲人们看不下去便撸起袖子卷起裤管一起苦干。机械化生产的今天,简直笑谈。

三毛说,一个国家社会的基本,还是来源于家庭的基本结构和建立,如果年轻的一代只是“顺”而不“孝”,默默地忍受了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旦我们做了父母的时候,又用同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自自然然地叫自己的孩子再走上祖父母的那种生活方式,这在理性上来说,便是“不孝”了。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如飞,我的父辈们选择视而不见,赤膊耕耘那一亩三分地,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复辟,间接导致世代的贫穷和世代贫穷观念的延续。

“我有点理想主义,希望人们过更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有义务去规劝。

且不说根深蒂固的生产观念难以改变,父亲的表演型人格也常常让我哭笑不得。父亲在为要不要回家踟蹰时我就嘲笑他的愚。我一早看出来,回家帮忙不是可怜双亲,也不是良心过不去,只是怕别人嘴坏多说一句。

“不肖子孙”在传统的父亲眼里极具杀伤力,尽管他根本不知道孝道为何。他就这样一辈子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像一个终极表演者,按照别人设定好的套路一板一眼地蹈演着。

我劝他不要回家理由有三。一是疫情形势吃紧不可放松,二是累倒累病实在不值,三是有亲人加持,怕是爷爷奶奶明年更要变本加厉。

“他们挣得钱够买药吗?”我发现用这句话回怼父亲屡试不爽。

积劳成疾和长期节俭导致的营养不良,常使劳动成果换来瓶瓶罐罐中西药,而不是好日子。药是药房不起眼处摆放的同类药品中最便宜、最不起作用的那种,要么就是听信民间广为流传的偏方,按方捡了院里堆垛的作物秸秆捣碎了如法炮制。

但这次父亲学聪明了。“要是没这点钱生病了谁给他一点?”他似乎有点无奈地说。

对哦,培养三个大学生实属不易,我家的生活已经十分紧巴,大姑小姑又没什么文化,半生过去也还是个农村妇女勤以持家,老人再不拼命劳作,谁来养活?父亲常说我铁面无私,我虽毒舌,对待这件事却决不是冷眼旁观。

于是渐渐的我明白,爷爷奶奶拼尽余生所有气力,不过在用行动证明生命的尊严——以他们的方式。二老均已步入古稀之年,爷爷甚至有很严重的耳背,奶奶关节炎常年怕冷怕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对老人,天天被一群自以为灵魂高贵的年轻人暗笑着。

我知道很多赚钱的办法,哪一样都比种田轻松。然而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不知道呀。那我可以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但不代表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听持之以恒地做。

这时候耳边总能想起盖茨比的父亲说过的那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有什么理由苛责我的父辈们呢。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十分有限,所以时间在他们眼中不值钱,那终将枯竭的蛮力便是他们身上仅有的可以变现的资源。

为了不成为儿女负担,他们七老八十仍然奋发有为,尽管农耕不足以让人大富大贵,没有太多大智慧的他们,只能投入更多的气力才能谋求更好的生存。

深夜流下几滴忏悔的眼泪,并不能替亲人们吃生活的苦遭生活的罪,也不能给拖着一身疲惫入眠的他们带来丝毫的安慰。也许他们正做着甜美的梦,梦里黄土下埋着好多肥硕喜人的丹参,再过些年,是他们自己。

相关文章

  • 农民之女

    “我奶奶家种了丹参。最近亲人们都在忙着收获,田间劳作的图景看起来竟然有点美。这说明我真的不知人间疾苦了。” 早上六...

  • 小品:我不要宝马 我只要爸 2017-07-21

    人物: 实诚-------男,五十左右,农民。 山杏-------女,二十四五岁,实诚之女。研究生毕业,考上某信用...

  • 女企业家贾海珍对“乐和仙谷”的情怀和对教育下一代的奉献!

    贾海珍,祖籍北京平谷,农民之女,从小跟随父母下地务农,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随高考上大学毕业后,进入...

  • 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

    文/河洛之女 最近在看历史书,发现封建时期的改革都是围绕农民的土地,税收进行。朝代经历更新换代,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

  • 爱玛:浪漫主义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文豪福楼拜的作品,它讲述了主人公爱玛:法国外省乡村中一个比较富有的农民之女,因为过度迷恋和追...

  • 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南国之女 就连农民伯伯都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才能收获果实,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过程,只要努力就好,一切都会水...

  • 家庭大战之N

    本次家庭大战参战者:某人 某人妈妈 某人之女 某人之妻 布丁 始作俑者某人之女,事件起因:某人之女不...

  • 心中的雪莲花

    心之女神,心之女神 十五的月亮 从雪山之顶升起时 心中的雪莲花 永远无法忘记 心之女神,心之女神 我与杜鹃两个 行...

  • 海滨之女

    某生,年二十五,未尝近女色。一日,游于南海之滨,见一女子戏水银滩之上。动静生恣,俯仰流态,涉涛如芙蓉出海际...

  • 曹操之女

    曹节,沛国谯县人,汉献帝刘协第二任皇后,魏武帝曹操女。 除旧布新,曹节为后 建安十八年,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曹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民之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no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