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不仅塑造了葛朗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呈现了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状态。
葛朗台是一个箍桶匠,他对经商方面精于算计,把金钱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经过他精明的经营,很快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成了亿万富翁。他用金钱赚取更多金钱,轻易获得了权利,当上市长。
就是这样一个大富翁却吝啬之极。他的衣服是穿了十几年的布衣,妻子,女儿没有一件像样的行套。他们住在一条偏僻小街的三层破旧的楼房里,墙面斑驳,楼梯破旧黑暗,走起来吱吱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花园里也到处是荒芜的杂草,家里只有一个佣人负责着所有的事情。他家从不花钱买食物,吃的都是佃户送的,午餐只有限量的面包(每一次家里的男主人葛朗台都会把每个人的面包切好)喝的酒是是穷人喝的坏酒,吃的果子是捡来的。即使到了冬季,屋里潮湿又寒冷,也只能在大厅里生火,柴火是有男主人说可以拿才可以拿,照明是六个人合用一支最便宜的蜡烛。他不光生活中吝啬至极,可怕的是思想里存在病态的金钱价值观。
侄儿哭死去的父亲被他认为“侄儿太重感情,没有出息。”看到女儿喜欢侄儿,侄儿落魄没有一分钱,他极力阻止这桩婚姻,千方百计把把侄儿逼走。让女儿错过了婚姻的幸福,终生孤苦伶仃。
他口口声声说最爱妻子,但妻子生病,他却不舍得请医生来治病。后来听公证人说,如果他妻子死了,女儿就能继承妻子的遗产。为了他的遗产,才请医生来给妻子治病,并且还问医生“多少钱能治好,需要吃多少药?”妻子死后。他讨好女儿,逼着女儿签下了协议书:妻子的遗产,女儿不能继承,由他来管理。
临死时,他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遗产,眼睛一直看着装满金币的密室门。弥留之际,神父给他做弥撒时,他竟然用尽全身力气吻神父镀金的十字架。他说:活着就是为了要挣钱。有人视钱如命,他简直把钱看得比命还要重要。
书中不仅写了这个吝啬鬼,还写了镇上的牧师和公证人,他们对于格朗台家里边的财产野心勃勃,明争暗斗,想着能让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嫁给自己的儿子,好带来一大笔嫁妆。虽然,他们觉得欧也妮长相普通,整个人也没有生气,但是为了金钱,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千方百计的争夺欧也妮。
葛朗台的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举手投足之间受到了大家的尊敬。他的一句话都可让整个小镇地动山摇,他的一个喷嚏,一个动作,都成为了大家模仿的对象,甚至他的一个眼神别人觉得也有深意。格朗台的侄儿夏尔,可以用钱来买他想要的官职。我们可以看出,在那样的以资本为核心的时代,金钱,是所有人的追求目标,是社会的风向标,是政治的奴隶。
可金钱能给他带来了什么?表面上风光秀丽,实际上千疮百孔。我们从故事的主人公的结局就可以看到,金钱带来的是不幸的婚姻;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贪婪;带来的是离开这个世界时什么也带不走;带来的是穷困拮据生活带来;带来的是没有感情的丑陋行径……
金钱是什么?我们一生追求的应该是什么?金钱的确是非常重要,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但它绝对不能成为我们生命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只是生活的工具。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与金钱画等号,文中的葛朗台一家,虽然金钱家财万贯,但是任何一个人生活的都不幸福。女主人穷困,一生唯唯诺诺,守着万贯家产生病了,也没有人医治而死亡;女儿欧也妮因为金钱成为别人明争暗斗的对象,断送了自己幸福的婚姻;葛朗台这个吝啬鬼,平时省吃俭用对所有人苛刻至极,临走时一分钱也没有带走。我们来世间走一遭,能用自己的劳动给这个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并获得一定的金钱或者物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生存的全部意义。
金钱与幸福完全不是对等的。70后,80后的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虽然温饱刚刚解决,但都觉得那是最美好的时光。为什么?因为那个年代是充满温情的年代,每个人朴素善良,社会诚信无欺。如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人都向金钱看齐,以金钱为目的,道德沦丧的人制造假货,攫取大量利益,有的人为了金钱众叛亲离,有的人斤斤计较,让本来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
这本书,相信能让读者对金钱有重新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