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那些在乡村度过童年的人感情是复杂的。
乡村,曾是令我们自卑的根源,她的贫瘠,她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附着于身份上的标签。可是,当我们远在异乡,乡村又是让我们思念,给我们慰藉的地方。
如何能够留得住乡愁,并且能认同乡村呢?
当然,首先是发展经济,“贫穷是一种罪恶”,精准扶贫,发家致富。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已经使乡村面貌彻底改观,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已经今非昔比。而走出乡村的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心灵的真正归属感,乡村百姓对家乡的、对自己身份的自豪感的树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最推崇临盘前杨村的“前杨记忆”的建设。
“前杨记忆”是一个乡村历史博物馆,这名称显得简易而亲切。
它位于前杨村的中心位置,采用四合院的建筑样式。推开朝南的木制大门,迎面是一块巨石,如一扇屏风,矗立在院中,巨石的底座刻有隶书的四个大字“岁月如歌”,大气沉稳中透着灵秀与飘逸。这座乡村历史博物馆由一间正房和连接三面的回廊组成,具有北方民居特色。
“前杨记忆”由文字、图片,介绍了前杨的由来、发展、历来的杰出人物、历史遗迹(国丈井)、艺术作品(印染、陶瓷、雕刻、绘画)等。
不仅如此,“前杨记忆”用大量乡村生活、生产的实物再现了乡村历史的发展。那些看似土气落后的实物,让前杨村的后辈们似乎看到了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踏实地生活、养育子孙后代的情景。
这些图片和实物经历时光变迁,穿越历史,如绝世沉香,散发岁月的芬芳,浸润着前来参观的村民,使乡民不再只是着眼于此天此地,而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历史的长河中去思量它的价值,于是,不敢再自轻自贱,悄悄修正自己的言行,努力地向理想的人格靠近:无私奉献,爱护百姓,知恩图报,孝敬老人,建立和谐家园,积极进取……
木心说,一个市民,得势时如狼似虎,失势时猫狗不如。我想,之所以如此,是小市民如草,精神底蕴的贫乏与空虚。
昔日的乡村,父辈所给予我们的除了贫穷之外,就是劳作的艰辛,生存的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卑微与低贱。
“前杨记忆”让足不出户的乡民、还未走出乡村的孩子有着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热爱,对本村乃至本家族的历史的自豪,拥有丰厚的精神底蕴,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精神的贵族。
让走出乡村土地的子弟,不再是一个漂泊的游子,一个精神的流浪儿,心灵的乞丐。他们带着各自独有的乡村文化符号,一个与异乡平等的,具有渗透力与包容性的精神符号,走向人生更美好的舞台。
乡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故乡,是心灵的绿洲,永不枯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