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假期中,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或平板,或者说,不知道怎么玩。不让玩,原因显而易见;但是,各位家长,有没有想到,这种剥夺孩子“与孩子链接的机会”,恐怕很多年都难以弥补。
孩子一但社会化以后,一定会把他/她拖到互联网的浪潮中去。而我们的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游泳”能力,结果可想而知。
开始正式文章吧,先看如下两个画面:
画面一,一个孩子在玩Dota游戏,一手操作鼠标,左右来回移动,有时会狠狠摔下鼠标,表示内心不满;另一手操作键盘,手指在各个按钮间来回滑动,动作十分优雅;眼睛紧盯电脑,在屏幕画面的各个角度来回扫动,时刻观察着各处动静;耳朵听着小伙伴的交流和游戏音乐,通过语音系统,嘴里不时自言自语,时而骂上两句,甚是痛快。
画面二,我在电脑上用word撰写这篇文章,手指在键盘上来回敲打,时而熟练地运用剪切、粘贴,把文字自由地从别处挪来此处,犹如一个熟练的织布工;时而用鼠标把文字从一行挪到另一行,再也不用橡皮占着唾液使劲擦拭……
以上,我描绘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另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用拇指而不是笔墨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每天要在QQ空间/微信/博客上而不是纸上、用键盘而不是用圆珠笔撰写日志、文章,每天在百度首页看各种新闻、用手机浏览小伙伴们的留言……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以上的情况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们的思维外化的过程,并且这种进程不可阻挡。
再来看一看我们的大脑记忆(这是个广泛的概念,下文会有所说明)的情况吧。或许可以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想想我们可爱的祖先们吧,在原始的丛林中生长,为了警惕其他动物的袭击,开始逐渐地配合起来,用喉咙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来提醒同伴躲避起来,这时候,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慢慢地,人类开始有了约定成俗的语言和“文字”,开始用一些符号/图画来把自己的思想/记忆表达出来,最初刻在木头或石头上面,这也就是我们的探险家们从古老的山洞里发现的壁画;
再往后发展,开始有了我们熟知的结绳记事,这也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相关,当有些牛羊肉吃不完时,要与他人交换,需要将一些“账目”用绳结记录下来,当然,我们的古人也开始把对时间的记忆,通过某种形式记录下来。
逐渐地,口口相传的模式,被文字代替,开始从记录在岩石上、木板上、竹简上,直到纸张发明之后,人们可以把想说的,记录到比较轻便的纸上,便于携带,文明开始了更加范围的传播。(多说一句,货币不也是如此吗?从锄头镰刀的东西,到铁、铜铸造的东西、再到纸质、再到现在的数字化)
时间滑到了公元1440年左右,古腾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量的文字被印成书籍,开始在全世界大范围传播。
历史的车轮没有停止,当笨重的计算机刚出现时,就预示着文字的载体将再一次发生变化。看看我们的身边吧,文字已经从本质纸浆,悄悄变成了像素。文字的形态,也不在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而是换成了美丽的衣服,在街头小巷、在高楼商厦,在手提电脑、移动电话上,跳动着美丽的舞姿,展示着她迷人的腰段。简单说,文字由静态变成了动态,文字的载体变成了像素/数字。
理所当然地,我们抱着厚重竹简阅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字载体的转换,已经势不可挡地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
地铁上,那些随时带着耳机的90后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小说;办公室,一上班首先要打开电脑,浏览下最新的新闻,柯震东吸毒了,谢娜和刘烨的陈年往事也出来了;餐桌上,两个悠闲的情侣不是在相互聊天,表达暧昧,而是各自在刷微信、刷空间……
你看,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要想回到过去,独坐窗前,一边高楼听雨,一边翻着纸质小说的日子,越来越难以回去了。
再来看一个官方数字:现在普通市民每天创作的博客文章达150万份,每天发送的短信/微信数目达120亿条。
关于阅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如何对待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呢?下篇会进一步探讨。
本文作者:等风来(微信460579084),转载无需申请,标明此文字声明即可。
下篇链接,请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