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三十五章

作者: 欣婷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21-07-19 19:01 被阅读0次

译文:掌握大道的人,天下就会向他归顺,归顺、投靠他而不相互妨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使过路的行人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可是对道的表述却平淡无味,你想看它却始终看不见,你想听听它却始终听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没有限制。

可见,道的本体是大道无形无相,说出来也平淡无奇,但是能用之不竭,认识大道,便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人不得舍本求末,背离大道求一时的名利所诱惑,否则不但不能实现心灵的自由,也会对人生的归宿产生了疑惑。

“大象”指的是道指发象,就像路线图,掌握大道的大象,就能得到天下人的归服和顺从。归服和顺从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归服顺从,世俗的归服和顺从 是名利为欲望,他们会趋之若鹜。

“乐与饵,过客止”,字面意思是人们都有享受美食的欲望,嗯,看到美味佳肴的时候,都会抵不住诱惑,这里的“过客”引申为执政者,老子是想告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耽于声色犬马之中,应该归服于自然质朴的大道,只有顺应大道才能实现国家大治和人民安定。

“执大象,天下往”,在老子看来,得道之人,从来不以万象的主宰自居,不高傲自大,得到万年的尊敬和爱戴。得道之人和大道相似,也一样的气象宏大一样的无欲无求,不计较得失,得大道之人不干涉其他人的自由,使人感到非常安全可靠。

大道本身是无声无形的,不会对人们构成诱惑,因此得到之人从不对别人进行深色诱惑,因为他们深知声色诱惑不能维持太长时间,一旦诱惑终结,就会引起人心的不安,凡人实属贪得无厌,追求享乐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且在物质面前,人很难克制自己的欲望。

学习这一章,着重了解道的运用,道是按照道的法则形式,才会得到天下人的归顺,没有祸害。

来个顺道者昌的故事。

话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他吸取元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生活趋于安定,可是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时候,也并非一帆风顺,天灾不断。

朱元璋深刻的认识到国家的安危治乱,关键在于统治者能否时刻保持谨慎的头脑,面对灾难,他除了了时刻自我反省,还反复向官员灌输责任观念,希望他们能据居安思危。

朱元璋还主张“藏富于民”,提昌屯田,农降低商税,减免赋役,以求富民实效,明朝以前,很多朝代救灾救贫上,都是消极应对,朱元璋时期,不但为百姓提供衣食,还拨款救急,这不但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还赢得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此,道之所在,势固必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之三十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vh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