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教师的68条建议》读后记

《给教师的68条建议》读后记

作者: 静夜语思 | 来源:发表于2023-04-28 10:34 被阅读0次

“如果确认自己享受上课,也乐于与学生相处,愿意把生命托付于课堂,那么打破发展瓶颈,提升教育生命的品质,唯一的途径就是专业发展。”

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这本书里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有种深得我心的感觉。当职业生活平静得像一潭死水时,我们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唯有去寻求发展,才能开辟蹊径,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本书从类别来说,算是实用性图书,本书的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对一线教师提出了68条具体的写作建议,我从中挑选了一些对我个人来说很有帮助的干货与大家分享,也希望给诸君带来一些启发。

写教后记

主要笔墨应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如对整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策略是否妥当、感觉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有遗憾的教学组织、精彩的课堂生成、学生精彩的或糟糕的表现,自己在课堂现场的机智应变和灵光闪现等等围绕这些点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关照。

我回顾自己写过的教后记,几乎完美绕开了作者所说的正确方向,首先过于零碎,每次写得过于随性,没有深入思考;其次课堂教学实录占了大量篇幅,反而在规律总结、教学反思这些地方用的笔墨较少。以后,这都是要注意的地方。

写观课记

一,找准观课时关注的点。

二,无论什么样的观课目的,都应该先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教学的预设,即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如何设计,要用哪些方法给学生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这两个方面是我已经在践行的,感觉十分有必要,我上周在学校的例会上也分享过观课的十个维度,大体来说就是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材解读能力。

再谈听课之前的准备,我们每次去听课时,我在看到课题后,都会有意识地想想自己当时是怎么上这一课的,以及自己将准备怎么上这一节课,带着设想去听课,会更加设身处地理解主讲老师的设计、发现主讲老师的缺憾。

写上学记

有一次去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于永正老师没有立即上课,而是很和蔼认真的对学生们说:这节课可能会有些长,如果课中间谁想上洗手间的话,就自己悄悄离开座位不用举手打报告,这么多人看着举手报告上厕所多难为情啊。

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于老师,温馨的课前提醒是非常好的范例,于永正老师能成为名师绝不是偶然的。

主讲老师的这些课堂细节,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打动我,由此看来, 我真的是个很感性的语文老师。

写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文章写到一定阶段,即不再畏惧写作,文章也有一定积累量后有必要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叙事,多反思,少思考,是不是浅尝辄止,文章的立意,提出的观点是不是经得起推敲与质疑。

这一条建议,我要每天拿出来读一读才好,我时常觉得自己就是叙事多,反思少,文章写了一半了还在想立意是否合适,有时候文章写完了还在纠结标题到底取什么好,如果写作者都是这样左右徘徊,那么读者也一定拿不准作者的立意。

经营教育生活需要增加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真正让学生与自己互动起来,心灵交融起来,让学生真正走向教师的教育生活。

当然这样做,学生在给教师带来快乐的同时,肯定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烦恼,但是这种状态才是完整的教育。

当写作没有灵感时,就去和学生聊起来吧,去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些新鲜的活水。有时候,我也会去听听陌生人的故事,主动跟陌生人说说话,积累更多写作的素材。

写学生故事

正是世俗的圆满,会掩盖我们教育中需要深入反思的问题,比如我们把宋小迪看作问题学生,那么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是他所做的那些让师生厌烦的事情吗?他的问题真正化解了吗?宋小笛真正改变了吗?

宋小迪取得了傲人的中考成绩,在很多老师看来代表着转化成功了,这是非常肤浅的认识,不信可以看看吴老师在书中的记录。初三的某一天吴老师和宋小迪又一次谈话时,宋小迪说吴老师别以为你把我们改变了,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讨好你,才在你面前或者日记里,说一些我们自己都很恶心的话,其实你根本改变不了我,我身上很多是不可改变的。

拯救学生的灵魂并不是我的职责,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雷夫的这句话同样值得中国教师牢记。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对每个教师而言的确很重要,我们尽人力听天命。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非常有限,家庭教育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教育。

我们教师在写学生故事时也常常以XX考上什么学校,考了多少分作为故事的结局,这些世俗的成功或许不能说明我们教师真正地改变了什么,但也能证明这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不必夸大学校教育的功效,但也不必妄自菲薄。

写读后记。

读书笔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摘录笔记。另一类是提要与心得笔记。

读后记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去展开:

一、读到了新知,

二、读出了自己(对书中的某些内容如观点事例等产生共鸣,有找到了知己同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读出了实效(能学以致用,书中的知识对自己长久关注思考的问题有了启发,或者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帮助,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四、读出了疑窦。

这样被作者罗列后,我们写读后记就会更有方向感了,这篇文章就是属于“读出了实效”类的。

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张丽钧老师告诉我们,写文章靠得住的往往不是才华,而是坚持,她时常生出掏空了自己的感觉,以为自己再也写不下去了,生活似乎永远在重复,感觉笔慢慢的钝了、锈了,然后就在绝望无奈时,一个点轻轻触动了她,就倏地活转过来。

张丽钧老师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高中语文老师,她所说的这种感觉自己“钝了、锈了”的时刻,我也偶尔会有,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也打不出来,打出来一个自然段,又全部删掉,也是常有的。我们并非总是那么高产,也需要一个“顿开”的点。

最后用本书作者的一句话结尾:

总之,希望老师们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要做读书人,多写读后记,最后也成为著书之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68条建议》读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xw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