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6
认识“社会建构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实践和反思
——《任务型语言教学》第一章第三节的思考
一、认识“社会建构理论”
1、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
2、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他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4、他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教学应该置于有益的情境中,而最理想的情境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5、学习过程中的4个主要因素
学生(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任务和外围因素--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
二、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当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和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2、图片,报刊文摘,个人生活的经历和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对所生活的环境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
3、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
4、要求外语老师学会促进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
5、教师要使外语教学富有教育性,就必须理解学习者个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要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及所需完成任务的意义。
6、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7、要充分了解整个学习和发展过程的心理机制,给学生创造出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8、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
三、六个方面进行知识建构
1、自我
即使我们对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同样的语言材料,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教师首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这种自我心理状态。如果我们只是让全体学生不断的做同样的事情,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兴趣。
2、自信
如果学习者对自己有信心,他们就会确定乐观的目标,反之,如果学习者感到焦虑紧张害怕,那么他们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在学习语言,也在做各种语言活动,但这些语言并不能真正的进入头脑中语言习得机制。
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正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与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3、自主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学习者只要在感到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学得更好。
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而且这些目标还是可以协商的。当学习者有了自主的感觉时,才能有责任感。
4、自择
在布置任务时,学生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以吻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通常自律学习者都会选择与提高自己能力水平和满意感有关的学习目标,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追求成功。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的各样的语言活动,也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发展自己的强项,改进自己的弱项。
5、自律
自律学习,有相关的三个心理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自律学习有以下特点:
(1)自律学习者会不断调节自己选择的任务所带来的挑战。
(2)自立学习者能自如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计划,扩展学习资源,寻求帮助,自我评价等。
(3)自律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
(4)自律学习者能够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他们不仅愿意与自己水平相同的伙伴合作,也愿意与高于或者低于自己水平的同伴合作,他们愿意互相交换和分享学习成果。
6、互动
大量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人们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与他人交流。
儿童没有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就无法达到应该具有的语言水平,甚至会造成终身的语言缺陷。
四、为什么互动?
1、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真实实际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活动。
2、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量。
3、可以使学生学会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五、大班额下如何互动?
1、大量的结对练习和小组活动。
2、如果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对话,而彼此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这种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3、互动和交流是为了交流信息,完成一个任务,做成一件事情。
4、比如两个学生个假设自己是某人,教师可能会给每个学生各一张名片,名片上可能是不同的两个学生的信息。
学生通过相互提问得知对方的名字,班级以及电话号码等,并需要把对方的姓名记下来,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
这种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获得对方的名字和电话等。这样的活动才是“互动”。
5、任务型语言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大量增加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量。
6、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有可能成块的掌握语言综合的运用语言,并将以前学过的语言重新组合,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7、小组完成任务时需要不断的使用(包括听到同伴使用)以前学过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结构,他们在这种创造性的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逐步发展。
六、我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这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中提到的“教师必须抽取前拥理解并与学生带来的前拥理解打交道。”相通的,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 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
我们有什么,决定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有什么,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事物。所以,要建构学生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鱼就是鱼”和“地球是球体”的教育故事都表明: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学生那儿抽取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前拥理解和提供建构一一或挑 战——初期理解的机会。
2、关于教师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我联想到郝晓东老师对佐藤学的“登山型”课程的解释:它以“主题—经验—表达” 为单位组织单元,达到顶峰是目标,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在“登山型” 课程中,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速度登山,随着一步步的 攀登,视野开阔,其趣无穷。即便不能攀登顶峰,也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有意义的体验。
登山型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途径通达目的地,改变单一路径达到教学目标的做法。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登山伙伴关系。伙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起活动的。教师作为其中年长的、有经验的一员,在登山过程中起到导引、帮助同伴的作用。作为学生的同伴同样会帮助他一起进步。
3、第二遍阅读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理解,虽然有些艰难,但是,与所读书目能够打通,我感觉非常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