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梦想起航苏州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③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③

作者: 人中每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10:31 被阅读9次

    今天读到第二辑里的《再想想》。于老记叙了自己的四次教学经历,分别是作文教学《如何写好一个人》,指导同事上《五彩池》以及自己的阅读教学《翠鸟》《金色的细雨》和《松鼠》。并以以上案例为例告诉我们遇到难题时的思考,对于构思好一节课有多重要。

    这篇文章带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遇事不慌张,凡事多想想。这种想也是一种寻求解决之道。可以与身边同事进行商议,也可以向比自己有经验的人请教。或者独自沉静下来,去读教材、教参,或者与教材相关的报纸、杂志、书籍。说不定灵感就突然来了。

    有时候,困顿在问题本身之中的自己也就会突然豁然开朗了。这一点真的让我特别有感触,一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借助他人的智慧来完善自己的课堂确实值得效仿。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集思广益,暂时的停顿是为了更好的启航。

    二、保持手不释卷的习惯,随时随处可翻到书。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人总会遇到问题,悲哀的是,当我们想要求助于书的时候,去发现身边没有一本书可以查。于老能上好《翠鸟》一文,这是在自己冥思苦想之际读到了一篇关于常识性课文教法的文章。文章说: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常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于老从中得到启发,把《翠鸟》上出了个人的特色。之所以能把《金色的细雨》一课教案设计得如此完美,也是因为在他陷入愁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关于杨思中学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的先学后教。然后又随手翻到了身边《学习的革命》一书,看到里面说: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简单,简单,再简单。

    于是他把课文的教学导入确定在了“学生会的不教”这一点上。可以想象余老师身边有多少可供他随手翻阅的书籍、资料。也可以看出他平时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爱好。

    这与我平时的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遇到无法下笔的文章,让自己的思路暂时放下,先去看看其他的读物,读一读其他的刊物。说不定灵感忽然就来了,这也让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名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不读书,不写作,每写一篇文章前,必定要先读书,否则决不动笔。而且读的数量一定要是写的数量的数倍。

    三、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在教完《翠鸟》后,于老当即就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文章《更重要的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久久发表在了《江苏教育》。其实不仅是上完一堂优质课和公开课,平时的家常课、常态课也应该这样,上了一堂课,如果有所心得,一定要及时记录下。

    纵观于老的所有文章,不难发现,他的大部分教育随笔、反思,都是把自己的感受、心得、甚至故事完整的记录下来而已。他的文章基本也有统一的模式,比如前面部分以叙事为主,后面部分以总结为主。叙事部分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总结部分则高度集中地概括出他的观点与经验,让人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印象深刻。另外,于老特别善于引用俗语,谚语,名人名句以及经典语句等概括自己的总结。

    总之,读于老的书,在汲取语文教学技法的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写好教学随笔与反思也有很大的裨益。

    突然想起樊登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育儿类的书籍不要读得太多,读好一本照着去做就对了。

    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呢?读好于老师的书,认真去践行就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cz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