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第二辑里的《五重教学》。篇幅很长,我看了很久,感悟也很多。于老师在归纳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技术的同时,更是在回忆自己的为师之道。
我以为道与术是不一样的,术指技巧与方法,道指人格与涵养。赞叹于老精湛的教学方法,更钦佩他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思想。
五重教学第一重就是重情趣。情和趣是两个概念。情,指爱,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课堂。
唯如此,爱与爱共鸣。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才反过来爱老师、爱课堂、爱学习。情指对教学有情,关注教材,关注学生。不把课堂定义为教师个人才艺的展现,而是吃透、悟懂教材,结合学生个体实际体验组织开展教学。入课堂前,老师与教材对话。入课堂后,老师带着学生与教材对话。对于学生予以大量情感上的关注,如表扬、鼓励等,情还指好的师德,教师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
趣是指课要上得趣味盎然,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不是热闹的合作表演,不是轰轰烈烈的讨论交流,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愿意上语文课。
情也能共融。老师全情投入,学生才能真情回馈,这样的课堂才堪称美妙,于老认为: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要靠影响。老师把课上得有趣,有趣就是一种人格的折射,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重,重感悟。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传耳。就象当下总有人说: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语文很大部分靠的是自己的领悟与理解。如何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于老认为: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毋庸置疑,这其中读首当其冲。朗读,通读,读顺,读懂,熟读成诵,略知大意。但不能死抠知识点,语文教学要有留白。老师不要面面俱到地讲,让学生有时间去读、去感受、去理解。有些理解恐怕会在很多年之后,大半辈子之后,因为学习语文本来就是一生的事情。
于老还主张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不提倡过多使用多媒体。阅读课也不适合小组合作交流,这其实与我现在所秉持的观点,多么相契。阅读本身就是个体的,自我的活动,在寂寞中独自品读才能有所感悟。恰如文中这样写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悟内容而读的。
但在阅读教学上,我们就无事可做了吗?当然不是,除了花大量时间指导学生的读,也有文本的品析环节。比如抓住文中关键词,精彩片段或表现文章写作手法奇特的地方进行鉴赏与品析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事。
第三重,重积累。也是平时教学中我最欠缺,做的最不扎实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同时,正确有效地,甚至强制性的要求学生积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好地走上正轨,因此,这一部分文字也是我在读过之后停顿下来思忖良久的部分,想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既然日常单调匮乏的生活经历不能,那就只能借助大量的阅读。积累的意义不仅在此,更是为后期的持久的高质量的阅读做底。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功底做支撑,训练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着力改善的地方。
第四重,重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引导学生从课内读到课外读,还要倡导家长也加入到为孩子买书提供阅读条件中来。营造人人有书读,人人爱读书的氛围。老师也要用及时、适时、不时的抽测,以及表扬、鼓励等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读书习惯。
写的迁移主要依托教材文本,从以文本参照为主,这与前天文中提到的有相似之处。
第五重,重习惯。主要指在读书中要在读中感悟,读时积累,读后迁移。这些过程当中于老强调都要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留痕的习惯。在书上做标记,做批注,写读书笔记,老师要伺机检查,甚至强制学生执行。以上,都是我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