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休假回来的人谈起对时差的体会,都有点“反认他乡做故乡”的趋向,回家后,整天昏昏沉沉,夜里睡不踏实,白天醒不来,怎么都不舒服,这样辗转反侧,颠三倒四了一个星期才归于正常,在家里走亲访友,逛街旅游,争分夺秒,这金子般的短暂易逝的假期,像是生活浓缩起来的精华,不知怎么珍惜,也不知怎么靡费才不算辜负,转眼之间又开始了远涉重洋,万里奔袭,来到非洲,却出奇地适应,第二天就顺理成章地上了班,根本不用倒时差。既然全年十二个月里有十个月都呆在非洲,时空的中心和标准扭转到这里就变得很自然,人总是习惯和执拗地产生自我为主的错觉,始终对漫长的时差感到错愕,始终不能理解视频里如在眼前的人竟然处在另一个差异巨大的时段。
我刚来时朋友家人无视时差这回事,也无视距离这回事,经常在一个离奇的时间打电话,半夜二点,三点忽然铃声大作,几次三番地解释,强调时间不对劲,主要还是强调国际电话,费用贵好几倍,听说无故地花了冤枉钱,由于信号不好,还听不清,他们觉得非常不值,懊悔不已,再也不打了。
要命的是一些不知情的保险,推销电话,打起来不屈不挠,没完没了,害得我不得不把手机设为静音,替他们想,国内正是上午的大好时光,打电话本无可非议。漫无边际般的距离给人造成了渺茫的感觉,深厚的隔阂使联系变得没有实际意义,隔岸观火,临渊羡鱼,镜花水月,徒然地着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原本就预备做潇洒的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讯,更何况还存在着恒古的时间的差距,既然临走时已经郑重其事,闹闹哄哄地告了别,说了许多诀然果断的话,再联系就显得尴尬而没有意义。至于礼节性的问候,发微信最恰当,留言性质,看不看两便,回不回复都可以,谈不上打扰。
我是为了去与丈夫会集,夫妻好歹再也不用隔着银河般猜度着对方的时间,在时差的荒谬感中活成了神话里的牛朗和织女。但大部分人都是抛家别子的状态,他们不得不把时间硬生生地掰成两半,在一个约好的,固定的时候,接通家里的视频,或者是早晨,家里正吃午饭,或者是中午,家里是晚上,双方都适应了以后,自觉地便进入了对方的时间,然而,网络不好,画面和语音都滞后,隔半晌,才传过去,像是不真实的异度空间,总是怕听不清,多少次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地说,因为情形特殊,都努力保持着耐心和热情,弄得口干舌燥。如果是在车上接的视频,晃动着,效果更差,身边又有同车的人,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于是便把手机伸向车外,让媳妇看风景,看这异样的时差里的风景,更远得离奇。
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特意选在上午十点多,那边是下午五点,不耽搁他们铁打不动的看电视,他们接电话接得兢兢业业,似乎机会难得,格外珍惜,又似乎难以相信是从非洲打来的,总是像确认似的问:那边是几点?语气又新奇又意外,仿佛九十年代电话刚兴起的时候,到邮局排队,打通了父亲单位电话,父亲早就按在信里约好的时间殷殷地等着,那一刹那的激动,忙不迭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倘若在大年初一拜年,像往常一样凑热闹地抢红包,但就算是清晨五点醒来,也已经迟了,接通网络,手机里的祝福短信汹涌而至,抢红包的高潮已过,显得遍地开花,也显得疮痍满地,红包只剩下一些残存的痕迹,在兴盛的早晨抢着过时的红包,只能做一个局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