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周二 晴
今晚参加了第五次课的授课,辉霞老师讲写作教学,三个小时,似乎还是紧张,没有讲完的感觉,意犹未尽。但这并不影响自己的再反思“写作教学依托的文本确定问题”。
小龙老师认为,3a -3b 是写作教学的文本素材,特别是对3a的解析,直接决定作文教学的成败。他运用倒推法,先分析3a对于3b的支架意义,再分析3a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类型,具体曲目,原因,感受、推荐理由),倒推到单元主题下的section A 与section B中各个具体的文本,由此搭建写作的语言支架;在分析2B的大文章时,借助阅读策略,搭建写作的结构支架,最精美的设计是借3a问题,把阅读策略细化到每一个问题,谁是细节,谁是主旨。这个角度切口较小,易于操作,实践起来应该更容易,当然也是大多数老师,包括我在内,在写作教学时的习惯操作,应该说是基于单元主题意义下写作教学的呈现。问题是,单元主题意义下的课时教学有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测试课等,阅读课是解决文章意义与主旨层面的理解(写什么,如何写,为什么写,写的怎样),虽也涉及如何写,但是,侧重文本的浅层与深层理解,如何写属于一笔带过的。那么,写作课就需要具体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也就是说,阅读篇章是写作的具体支架,包括内容与结构,这是我的观点,不知正确与否。
我的设计,3a-3b我没认为它是文本,3a 我认真分析过,它是浓缩的单元内容,是在section A 与section B的单元内容结束之后的输出过程,要想顺利写出来作文,需要分析两部分:单元内容+文章结构。一个单元运用四到五个课时学习之后,学生在写作之前,合上书本,脑子里剩下的部分,经过他逻辑分析之后,条理化,系统化的部分是他真正掌握的内容。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写作之前的支架就是再次熟悉文本,一节课的时间,写作至少得15——20分钟的写作,然后是互评与自评,大概也要15分钟,日常的经验,我们的互评一般是5分钟一篇文章。这样留给搭建写作内容与结构的时间是10-15分钟,在这个时间内,需要找最能代表本单元精华的部分,分析内容与结构,谁最合适?我的理解是长课文。每单元的泛读文章是一个单元的浓缩的精华,是一个单元无论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与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综合体,是压轴大戏,因此,我选择围绕大课文运用“以读促写”的角度组织写作。但是我这个想法今天看也有欠缺。欠缺在哪里?应该是语言内容支架的搭建不够,学生语言输入的量不够,必然会影响输出,但我感觉“以读促写”的方向没错。
以读促写,“读”要读什么,基于“写作学习”的读与为“篇章理解”的读,侧重点不同。基于写作的读,目的是仿写结构与内容。因此,我设计从题目分析,到图片关联,推测文章大意是基于建构文章结构,sad or beautiful的分析是想达到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细节支撑观点,段落围绕主题,这些本质上都是基于对文章结构的建构;但对于写作的内容支架的搭建上,确实太单薄,借鉴贾颖老师小打卡的建议,应该在单元主题的背景下,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A部分的阅读中,不同的人不同心态下对合种电影的喜好与评价;因为写作时间的限定,对教材整合我认为也是一个可取之处,从语言角度讲,教材哪个地方对语言整合做的最好,是grammar,因此,写作内容的支架搭建还依赖于对grammar的理解与运用;
最后一个是关于语法问题,本单元运用定语从句表达喜好是新内容,必然在口头表达与习作练习上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定语从句表达喜好,我们不可以过分突出定语从句的作用,但也不能走极端,谈定语从句而色变。因此,贴切、合适的在习作中运用定语从句就成为了难点。按照学生的前概念,他们会运用很多办法表达喜好,比如,一个形容词,或者一句话拆分成两句简单句,但唯独会忘记运用定语从句。因为,这个刚学完的知识还停留在意识层面,只是知识,没有进入潜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表达习惯。因此,引导学生把定语从句纳入学生的前概念是必要的,那就需要刻意练习,写作课就是刻意练习的一次机会,不是吗?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这里又是正确的。
写在最后,确实这次的作业及辉霞老师的授课,还有贾颖老师的小打卡引发了我一些对于写作课的思考。昨天还有一个杜威共读的课,谈思维的内容与价值。其中,思维的第三种类型是把未经验证的观念当成概念,而准确的思维是先有疑惑,然后寻求到证据,经过推理,证明观念的正确性。在单元主题大背景下的写作教学中,我不知道我的思维属于哪种?期待王老师的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