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补课班接孩子放学时,我在孩子的表情里看见了抑制不住的兴奋。我问她怎么上课上得这么高兴,她告诉我是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而这场突如其来的表扬,竟是因为一次有想法的课上提问。
老师好像总是喜欢爱提问的孩子。按说越不会的孩子才越有问题要问才对,可现实生活中,爱提问的却偏偏总是掌握得好的孩子。
看来,爱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不禁让我反省起自己的阅读来,觉得很多时候读书时好像并没有思考,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作者提供的信息。我读书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想,这么直白的书名里,一定藏着我想要的答案。
果然,我的阅读有问题!原来,读一本书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出问题,还要能批评一本书,才算得上真正的消化。
这是为什么呢?忽然间,我想起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读书是一种孤独》。读书真的是一种孤独吗?不,读书是一场交流,是我们和作者间一场跨时空的交流。
这几年,公众号文章扎堆地告诉我们“挤不进的圈子,就不要硬挤了”。其实,读书也一样。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消化了一本书,才能在思想上和作者碰撞,算得上和作者一个圈子的人,才有能力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所以书中才说:“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那么问题来了。批评还有人不会吗?要说别的不会很正常,说起批评,几乎人人是个中高手。尤其老师和宝妈,还有面对男朋友、女朋友时的我们,批评简直信手拈来。毕竟,我们经常对着家人和朋友勤加练习。
然而,才翻了几页书,我就被狠狠地打脸了。原来对于阅读来说,批评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让批评像子弹一样飞一会儿
人们在吵架时,总喜欢分个你对我错,觉得这是个原则性问题。可在阅读上,在我们和书籍之间,却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有时,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却直接把错误推给了书籍和作者,开口就是批评。
甚至,有的人看了标题就在心里给书贴了标签,还没翻开,就对它不屑一顾了。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丰乳肥臀》,就被很多没阅读过的人当成一本重口味读物而提出批评。
还有的人觉得浪费脑细胞的书就不是好书。这个就好像,没背单词的孩子,做英语题总是觉得费劲儿,觉得考试题出得真难。可是,那些单词背得好的孩子明明觉得考试很简单啊。你说这是学生的错,还是题目的错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说,不要轻易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不了解他的全部。对于书也一样,在我们没有完全了解和理解一本书之前,我们就是那个不够懂它的人。
所以,可以批评,但请让批评像子弹一样飞一会儿。
开始很简单,停下却需要智慧
你的车哪里出现问题,你会觉得最危险?我的答案是刹车。如果刹车出了问题,停不下来,通常都会发生悲剧了。
其实,类似“刹车失灵”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反复出现的。不管是新闻上因为“一块钱”引发的惨案,还是我们和爱人的摩擦从小抱怨演变成大冲突,都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刹车失灵”。在我们对一本书持有想法的时候,也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心理,一旦觉得不好了,就真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当我们在阅读到某一部分,觉得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很容易发酵,越看越气愤,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好。
可是,真的有那么不好吗?未必。我们心里会有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情绪惹得祸。
我们去评价,去批评都是为了和作者对话,形成思想上的碰撞,是为了学习。所以,当我们觉得和作者观点不同时,大可不必在心里和一个不存在于我们现实间的人争辩到底,只要客观地去关注事实就好。
在不同观点中思考,却不深陷争辩的泥潭。《如何阅读一本书》送给我们的批评贴士,你收到了吗?
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化解争议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有和领导或者同事想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们的观点和想法也会出现分歧。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矛盾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被化解。
在阅读中,我们也会和作者产生分歧。为了避免出现上面提到的在争辩中深陷泥潭的情况,首先要相信所有的争议都是可能被解决的。
为什么总说“文人相轻”呢?因为文人都觉得自己是最牛的,更因为在理解这件事情上是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的。考试有分数,上班有考勤,销售有业绩,唯有理解是自我的一件事,你觉得对那就是对了。
只要我们对事不对人,仅仅针对书中呈现出来的知识和观点来说,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心态是接纳的,分歧并不影响化解争议。
举个例子,比如作为妈妈我希望孩子回家先写作业后玩,孩子却坚持先玩再写作业,我们之间出现了分歧。可是,只要我的心态是接纳的,在没有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我可以接纳孩子的选择。那么,虽然我和孩子的分歧还是存在,但是争议却被化解了。
和作者之间的接纳也是如此。如果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出现知识解释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者论述不完整的情况,只要有一颗愿意求同存异的心,所有的争议都是可以被化解的。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一本完全了解的书开始批评,并在批评中进一步领会它的深意了。
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阅读几乎处于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原来,有没有了解消化一本书的判断标准是批评,原来批评还有这么多的讲究。看了书才发现,阅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雷区。原来只要按照这本书的指导去看,我们就可以在阅读上花的时间更少,理解和掌握的却更多。
对于读书,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欢迎留言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