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五·五七】
余丙辰入都,犹及见中州少司农吕公耀曾,长髯鹤立,望而知为正人。后五十余年,公曾孙仲笃来宰上元,未几,其叔树村亦从介休来,与余交好。已采其诗入《诗话》矣。近又得仲笃《登金山》云:“山自中央出,江从万里来。秋生扬子渡,人上妙高台。铁甕潮声落,金陵霁色开。中泠泉莫辨,汲取试螺杯。”《泛舟城南》云;“野水蒹葭外,飘然一泛舟。波光凌日动,人影带烟流。自得庄周意,能消宋玉愁。快谈忘夜短,长啸入高秋。”二首,皆不落宋、元以后。其他佳句,如:《和树村》云:“三径已荒虚北望,片帆无恙喜南来。”《寓斋即事》云:“汾水南来能到海,华山西去欲齐天。”仲笃,名燕昭。仲笃又有《夜坐》云:“秋入暮天碧,衣沾白露冷。不知山月高,先见梧桐影。”笔意高超,有羚羊挂角之意。
丙辰,指乾隆元年,1736年。是年,袁枚入京应试博学鸿词科,不第。
中州,旧指居全国中心的今河南省一带,中原。古豫州 (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之中,故称为中州。
少司农,清代仓场侍郎的别称。封建社会中,历代都要将所征收的粮米解往指定地点及京师,以供官、军之用,这种粮米一般是由水路运送的,因此叫漕粮。漕粮解到指定地点及京师后,要收贮在一定场所(即仓场)中,这样就需要有一个管理漕粮收贮的行政机构。清代时,这种机构是隶属于户部的仓场衙门,最高长官全称叫总督仓场侍郎,简称仓场侍郎。由于仓场侍郎是仓场的总管,因此又称仓场总督。清代的仓场侍郎共两名,其中满、汉各一人,都分别驻在通州(今北京通州区)。若带侍郎衔就是正三品,带尚书衔就是正二品。
吕耀曾,(1679年—1743年),字宗华,号朴岩,河南新安人,吕谦恒第三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由中书舍人迁礼部主事,历任袁州知州,四川按察使、布政使,左佥都御史,奉天府尹,入为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仓场侍郎兼顺天府尹,官终仓场侍郎。为官勤政清廉,室无姬媵,座无古玩,纸屏布席,不名一钱;不敢一夕甘寝食以怠国常,以坠先业,以误后进。常言:“毋驰事乃息事,毋纵人乃宁人。”时人盛赞其政绩岿然天下,乾隆八年(1743年)卒。其著作有《横山诗草》1卷,《白燕诗集》1卷,《使黔草》1卷,俱见《中州艺文录》卷二十四著录。妻孟氏,生子二,长子肃高,次子翼高;吕耀曾有孙五人,名燕征、燕应、燕昭、燕标、燕谋。
吕燕昭,字仲笃,号玉照,河南新安人,吕耀曾的孙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人,曾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为人思聪才敏,性情豪爽,决狱如神,兴教劝俗,政声颇著。尤工诗,与袁枚交谊甚厚,袁氏《随园诗话》多录其诗,著有《福堂诗文集》。
上元,指上元县,是南京自唐朝起下辖的一个县,上元也是唐朝时期南京的称呼之一。唐朝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南吴·高祖杨隆演天佑十四年(917年),分上元县另置江宁县,两县同属于升州管辖,并以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为界,同城而治,河北为上元,河南为江宁。此后两县并存的历史维持了近千年,先后同属于江宁府(北宋)、建康府(南宋)、集庆路(元)、应天府(明)、江宁府(清)管辖。明清两代,上元县治设在今白下路101号。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上元县,并入江宁县。
吕树村,不详。(资料缺)
介休,山西省辖县级市,由晋中市代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经历代变更,至清代,属山西省汾州府。1992年介休撤县设市,属晋中行署。1999年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扬子渡,亦称扬子津。扬,亦作“杨”。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南扬子桥附近。古时濒长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为江滨要津。隋开皇十年(590年)杨素自此渡江击朱莫问于京口;大业七年(611年)炀帝升钓台,临此津,寻置临江宫。唐开元以后,江滨积沙二十余里,为沙洲所隔。二十五年(737年)齐澣开伊娄河,自此南达瓜洲渡口,遂复为往来通津。今去江已远,但仍通运河;舟运西自仪征,南自瓜洲,至此汇合而北,仍为交通要地。扬州、镇江之间的大江被称为扬子江,意思是与扬子津毗邻的那段大江。扬子渡的功能与名气在伊娄河开通后逐渐被瓜州渡取代。
妙高台,又称晒经台,镇江金山寺内建筑。“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金山志》(镇江金山寺)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祐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又云,“妙高台江水明如镜”。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妙高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慈舟法师主持重建。
中泠泉,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外。此泉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据《金山志》记载:“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弹山下,当波涛最险处。”苏东坡也有诗云:“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中泠泉于滔滔长江水面之下,时出时没的独特环境,故有“中泠泉莫辨”之句。
螺杯,音luó bēi,释义:螺壳所作的酒杯,后引申为酒杯的美称。此处代指茶杯。出处:《艺文类聚》卷七三引《陶侃故事》:“侃上成帝螺杯一枚。”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梨花蕉叶最小。”
庄周意,指庄子对人生的感悟,即神游宇宙、意出尘外、心无滞物、物我两忘的心境,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大彻大悟。
宋玉愁,从“宋玉悲秋“衍化而来。战国楚人宋玉在名作《九辩》中,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后用为咏伤别离或咏伤秋寄悲怀之典。唐·李白《赠易秀才》诗:“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后也用“宋玉愁”借指吟秋诗作。唐·武元衡《酬严维秋夜见寄》诗:“骑省潘郎思,衡闱宋玉愁。”或者借指感事而悲怀。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沈约病多般,宋玉愁无二,清减了相思样子。”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中国黄河第二大支流。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cén)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羚羊挂角,成语,音líng yáng guà jiǎo,意思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出自陆佃的《埤雅·释兽》。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