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兴趣班的高峰期也来了。
朋友打电话向我抱怨,自己和丈夫因为报游泳班,还是美术班争论不休。婆婆加入进来,原本以为婆婆会支持她,但是婆婆很快就和儿子站在了一起。理由是学游泳还能锻炼身体,学画画以后又成不了画家,咱们家根本就没那个基因。
朋友被说的苦笑不得,我俩在电话两边笑作一团。
兴趣班这个市场有多大,身边的朋友就有4个人在做,少儿绘画、体能、口才,起码据我所知,都不是专业出身,但是培训班却是办的风生水起。
回想起多年前,生长在乡村小学,老师都是五六十岁的民办教师,既教语文,又教书法,也有教美术的,但是基本上都是铅笔画,因为买水彩还要花钱,所以学书法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央母亲花五毛钱一根毛笔,再花两毛钱就可以买两大长白纸,三两下就能装订出一个练习本,老师书写一张字帖,每个人发一张,这样就可以正儿八经的开始练书法了。虽然到最后毛笔字没有练出来,但是好歹硬笔书写水平倒是有很大提高。
那个年代,对于农村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培养小孩子兴趣这个概念,所以村子里几乎就没有出过一个靠画画、唱歌、搞音乐养活自己的。
大学里,看到同学会弹吉他、会自己谱曲,就觉得神奇的不得了,对我这个只会正着唱出“1,2,3,4,5,6,7,1”的人来,倘若要是打乱了让我读出来都困难,更别说唱出来
是啊!在他们的眼里,搞着东西,都是和学习无关的乱七八糟的。
从一开始,他们就认为自己培养不出来个艺术家,所以趁早就断了我们的念头。
我并不是想培养个莫扎特、郎朗、张大千、徐悲鸿和上海纽班音乐学院的音乐导师王梓聊天。
“我看你们培养的学员,都是参加各种选秀节目,都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吗?”
“没有啊!我们是面向大众的,里面也有很多 ‘小白’,大家在一起都是一步步的学。”
“那样学习还有意义吗?肯定不如你们这些科班出身有竞争力。”
“有意义啊!从发声都不会,然后到唱出一首完整的歌,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我们是培养懂音乐的人,并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音乐人。”
我似乎明白点什么,真正懂音乐的人,肯定不会像我。听到一首好听的歌,只会说“卧槽,这歌唱的牛逼!”
以前我们常常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段子拿来开玩笑,现在我又拿音乐开了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开个真的好没底气。
我从二十七八岁开始就不去KTV了,原因很简单,自己不会唱歌,朋友也没几个会唱的,还不如听听“云村”有什么推荐。
现在看来,事实上就是自己再逃避而已。因为连正常表达的能力都严重欠缺,生怕出丑,所以干脆就躲起来。
我是挺羡慕那些多才多艺的人的,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唱,看到漂亮的画,能说出个一二三,而我只能拍着手说“好!”
全国好几亿的儿童青少年,能走到郎朗这个钢琴水平的凤毛菱角,但是其他人学弹钢琴就没有意义了吗?
我想不是,至少这些人懂得欣赏,听得出谁是真的大师?谁又在滥竽充数?而且在某个下午,阳光洒满房间,可以弹奏一曲,哪怕是自娱自乐,那也挺好的一件事情。
我常常会感到不安,再过几十年退休了。啥也不会,啥也不懂,广场舞又那么复杂,看着一帮老头老太在公园合奏,而我只能远远的坐在一边,呆呆的看着。
我们迫不及待的把小孩送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真的不是想培养个莫扎特、郎朗、张大千、徐悲鸿,要是没有那个天赋,就是把郎朗请到家里来,他也不能把你儿子培养成钢琴家。
我们只是想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有些技能很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日后吃饭的技能,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以后的生活可以更丰富。
白天好好上班,下班和朋友组个小乐队,周末了开上车去郊外写生,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你我正想要,而求之不得的生活吗?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能留给孩子除了微不足道的遗产,更有意义的恐怕也只有这些让他(她)们可以丰富、充实、快乐的生活技能!
我并不是想培养个莫扎特、郎朗、张大千、徐悲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