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作品说话呀?因为大脑太爱偷懒了,人性太爱骄傲了,如果你学了方法论,觉得太高阶了,写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得到了一堆赞,然后呢?大脑很高兴,你就不会用了,你学了很多,可大脑用在很容易的炫耀上了,那反人性的深度思考,内化工作反而不去做了,所以你要找一个领域或者方法来强迫自己思考,创业也是,投资也是,这样靠自己的业绩说话,再复盘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更加hack自己
高阶理论模型–领域内化–自己的高阶模型
不用不会,不断内隐
读书太少,烦恼就太多,因为你知道的太狭窄了,大部分的问题都有答案了
思维的素材也很关键,你不可能用小图片做出高清美图
为什么高阶模型不能取代具体模型,因为人本质就是计算,但是世界太复杂,否则就不会分领域了,你用高阶模型来养鸡会死的,但是具体模型不能取代高阶模型,因为所谓的高阶模型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模型是有限的,是以学科群的形式存在的,你掌握了以后就能时空变形,计算出更好的模型,来升维,而且这些模型的时间有效性更强,因为他们往往更底层,是物理,是认知科学。
理性没办法求解道德(因为人性无解,认知科学和物质限制是人类的极限),理性无法求解死亡,因为死亡无解。
老阳是太牛了,不过他表达不行,大词太多,卡片拼接,天马行空,不是在开智一直泡着根本搞不定的。
如果认知科学把人脑比做电脑,那就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定下决策。
收集信息是第一个进程,要有优秀的信息源,要差异化,信息熵要大。
分析信息,就是建模,就是用到我们说的思维模型,阳老师提到的有分层还原论、变量思维、操作性定义、时间、空间、差异化、可理解的复杂度等等。
这个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我们求解一个答案的过程叫建模,但是我们如果只用高阶模型,那就惨了,其实高阶模型是通用的,底层的模型,也是交织在各层里的。
比如你拿投资做比较,难道你加工一个库存数据不需要变量思维吗?(来自于心理学,意思是准备各种变量然后分配权重,调节你能调节的,然后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不同在哪里呢?在跳出框架,大脑爱偷懒,人很容易路径依赖,不容易迁移或抽象出具体的思维模型,而你抽象出思维模型后,再进去就有通透感,否则你隐形的思维模型(像电脑一样)无法显性化,那就无法迁移到不同领域的,即使有聪明的人,他也只能稍微做好一点。
而一旦你抽象出高阶的模型,就能迁移,但这里还有一个过程,就是内隐化,这个从领域存在的模型上手,逐渐拓宽边界,否则很容易夸夸其谈。
人很容易沦为方法论的爱好者或实践论的爱好者。
方法论的爱好者忽略了需要投入的努力和各个领域的细节、具体模型,因为你落地要从细节开始啊,这就是我复杂度啊,如果你电脑是mac,美学思维足够,但不会ps,怎么做出好图来呢?
大脑爱偷懒,模型的透彻理解永远是以领域为导向的。
实践论爱好者,低估了人类几千年的集体智慧,人类用几千年总结的思维模型就那几种,而且还有最重要的变量,比如不变的自然,善辩的人类(物理学、认知科学),这些底层的规律不掌握,你始终是二流选手啊。而且你总结的高阶模型无法确定是否有效,可能只是你的偏见啊,虽然没有对错,只有建模,可是你的模型拟合度就差,那就容易出问题,而且你还容易过度自信。
比如实践出真知,你怎么会从人性论看股票治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