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与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题记
《抗压力》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怎样压力的一本工具书,其中处理方法主要分3步,在我看来这三步的本质都是对内的修炼升级,分别是学会处理消极情绪,积蓄正面能量,从痛苦中成长。
结合书中三步的方法本质,结合自己的理解,我们尝试来论述一下如何打赢自己“内在”这场战争。
我们“内在”的战争涵盖范围更大,其中取得内在的和谐去对抗压力只是其中的一种应用;我们设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感觉到压力?
对于压力的描述,更多情况是在于心理层面的感受,这种压力不会像外在一个具体的东西会给你的身体产生感觉,而是在接触了外在的信息之后自己头脑对其信息的加工,解读完成自己以为的结果给自己的情绪,主观感受带来一种急躁,有重负的感觉。
在上面的描述中可见造成压力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你如何解读外在的信息”,这也就是题记中说到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你如何解读”这个刺激的动作就决定了你对这段距离如何利用。
例举我们身边经常可见有关压力的词语,“房贷压力,学业压力,婚姻压力.....”;“房贷,学业,婚姻”这3个常见的中性词汇为什么会跟压力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呢?这就是大多数人解读系统出了问题。
在他们眼里房贷之所以会成为压力,是因为觉得自己每个月都要固定去付一笔钱,而且时限还很长,他们就解读成,这种方式的生活注定要牺牲现在生活的幸福感作为代价,而且这个时限还这么长,无形中自己给了自己压力。
拿学业来讲,在他们眼里学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压力,是因为觉得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要拿到某个方面的证书,而忘了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提升自己,证书是一种证明,可是某些方面没有证书的证明你就不要学了吗?如果是因为证书给你带来压力,那么你就本末倒置了,忘了学习这个动作本身的目的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道理在我们静下来的时候都会讲,可是在情绪来临的那个当下你要怎么控制自己?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的解法是一个价值观的建设问题,你会发现不同价值观的人会对同一事件的结果做出不同动作的反应,当然每个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用与否,但是我相信一个好的价值观能够让我们的内在更加平静。
那么问题就落在“怎样让我们的内在更加平静?”这个问题维度上了,遇到外界的刺激我们可以无知觉地被情绪带走,或者多一步步骤想着“如何把这个刺激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去加一步思考,后者显然是更优的选择,那怎么让后者这个弹窗出现在我们情绪上来时主动弹出呢?
思来想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我不会以恶意的想法去揣测人”,我相信即使这个人做了一个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侵害我的动作,我也不会把这个动作跟他这个人本身挂钩起来,你可能会说:“这也太伟大了吧”,其实恰恰相反,这是最自私的行为,因为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受一点,你会发现当你不以恶意的想法去揣测他人时,你的很多情绪无源可起,生活中百分之90的烦恼都是建立在对“人”本身的揣测上。
当然这个原则的构建过程很难,你有大概率会被情绪带着走,根本不会把原则放在心里,所以“反思”这个动作就非常重要了,它是反复修补你之前行为发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让你站在一个时间轴的断点去回顾之前发生的一切。
好好学习,天天反思,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