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享受生活的时候,有无数的理由让人无法安逸;
而当我想要改变的时候,全世界都不是停步的理由
(一)
当兵以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好有坏,难以具陈。但是细细想来,平日里没什么感觉,但却对我产生最深影响的是,我瘦了。
用了近十年时间,尝试了无数方法而没有结果的“事业”,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过程自然是难以想象的痛苦(这份关于痛苦的回忆足够让我单写一个短篇了),但结果也同样远超预期。身体上带来的好处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心理暗示,让我相信了人的潜力永无止境。在我当兵前,我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完成这么大的运动量,在我以前的判断里,那已经超过我身体能够承受的极限了。但事实是,我不仅完成了,还没有伤筋动骨。
身体上带来的好处已经不言自明,而真正影响到我的是,这次经历让我建立起了一种盲目而强大的自信,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在我做计划时,只要时间安排的开,休息和分神是很少考虑的,那些都属于“逼一逼自己就可以了,就像新兵训练时那样”的范畴。潜意识里,我把自己的效率定为了max。
当然,我错了。不仅错了,还产生了反影响,因为多次完不成自己的目标,反而更不想去完成了。我在想到三个月瘦了30斤,完全突破了自己极限的时候,忘了之前十年里,我是如何反复失败、一筹莫展,忘了在那三个月里,我是处在一个怎样高压的环境,磨掉了多少血泡和茧子。
(二)
想要完成之前没做到的目标,做出可以影响生活习惯这个程度的改变,就必须舍得抛弃一些东西。想要得到多少,就要放弃多少。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除了必须要做的,轻重缓急排下来,也只能去放弃那些无意义的消遣,用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跳出你的“舒适圈”。
舒适圈.jpg有意思的是,虽然网上这个词随处可见,我却没能在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找到它的出处,似乎并没有人想要去考据一下它的来历。这肯定是心理学上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因为浅显凝练的力量泛滥成灾。人们之所以这么广泛的使用它,就是因为它说的太**对了,人们喜欢这种形象的比喻,既有准确性,还有想象空间。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人改变之困难,简直和社会的变革如出一辙,哪里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好比一个人想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决定放弃每天刷微博,可习惯刷微博的大脑哪里适应课本。在这场“习惯养成”的变革里,刷微博是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拥有者,占据着“时间”这块土地,领导着相当一部分“大脑”,它已经拥有自己想要的,不舍得改变;看书是无产阶级,是革命者,率领着另一部分“大脑”对“时间”展开争夺。
它渴望胜利但势单力薄,动力十足却缺乏力量。一次次尝试、失败,积蓄力量再尝试、再失败,经历了一系列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强大的意志力给革命事业带来的转机,于是,刷微博的统治力越来越弱,脑细胞们纷纷群起响应,“习惯养成”成功。或者,意志力的力量不够强大,转机被无情绞杀,脑细胞们重新沐浴到刷微博的温暖阳光里。
(三)
挖掘自身的潜力是个痛苦的过程,跳出舒适圈是个痛苦的过程,把说出的话付诸行动是个痛苦的过程,这么多阻碍挡在前面还要去做的,就必须是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每个人都有一万个理由作出改变,只有不得不做的那个才能坚持到最后。这是第一天,我希望可以用外力破了牢笼,也希望可以重新筑起碉堡。
把话说得这么矫情,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只会这么写字,这也是我不能容忍自己的地方,所以我一定要坚持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