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战国四公子排排名

作者: 枯藤老树123 | 来源:发表于2020-08-07 20:45 被阅读0次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此四人即人们津津乐道的“战国四公子”。

之所以这四人并称四公子,是因为他们有以下共同特点:一、都是手握重权的贵公子。请注意,并不是所有成年男性都可称公子,只有国君的儿子才可如此称呼。四人中除春申君是被楚国消灭了的黄国国君后代外,其余三人皆现任国君之子弟。二、此四人皆为当时公认之贤公子。三、四人利用雄厚财力,门下均养了数千食客。这一点也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

汉人贾谊曾如此评价四公子: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贾谊之评价诚为客观,但他只说出了四公子之共性,至于四公子之个性,贾生并未触及。

我今天却要将这四位公子排个座次。既然要排座次,则势必触及四人之个性。

怎么排?贾谊说的这几点共性我们把它约掉不计,分别选取四人中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和做得最坏的一件事进行比较,然后两相抵销,综合其得分高低排之。

好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作为手握重权的一国重臣,作为有着美好名声的贤公子,其所作所为理当以国家大事为重,以道德品质为重,符合这个要求的就是好的,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就是坏的。

孟尝君

(一)好事。

很多人可能认为孟尝君做得最好的一件事非“鸡鸣狗盗”莫属。确实,身陷虎狼之秦,性命堪忧之境地下,幸得有善鸡鸣者和善狗盗者帮忙,其方得脱离险境。但是,鸡鸣狗盗充其量不过为了自己逃命,并非有利于齐国,有利于天下,乃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丑陋喜剧而已,难登大雅之堂,实为君子不齿。

由此也可看出,讲真的话,孟尝君做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还真不大有啊!

不过这倒也未必,他在任齐相期间所做的事那一定是有利于齐国的。但很多事史书无记载,我们也不能妄加猜测,不过只就史书记载而言,还真有一件。

这事还跟“鸡鸣狗盗”有关。孟尝君逃离秦国回到齐国担任相国。想到自己差点命丧他乡,孟尝君对秦国非常愤怒,终于在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秦国函谷关。

这次攻秦是战国时代少有的几次联合攻秦之一,可谓意义重大。虽说孟尝君此举多半还是为了报复秦国加于自己的个人恩怨,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合纵攻秦是山东诸国对秦国的一次重大胜利。在我看来,在当时所有诸侯国都患了“恐秦症”的情况下,哪个人登高一呼与秦为敌,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大英雄。

如果满分是10分,我把此次攻秦行动打6分。为什么只打6分?

一、出于私心而非公心,算不上真正大英雄,扣2分。

二、没有联合所有被秦压迫国家共同反秦,扣1分。

三、假如乘胜追击,灭掉秦国,则孟尝君之伟名势必超过刘邦,结果还是因出于私心,只攻入函谷关了事,扣1分。

所以,给6分已经很高了,不能再多了。

(二)坏事。

按史书记载,身负盛名的孟尝君至少做过2件让人不齿的坏事。

第一件。孟尝君从秦国逃归时路过赵国,前来围观这位贤公子的赵国人讥笑他身材矮小,不是大丈夫。结果在孟尝君默许下,门客们将讥笑者杀了个干干净净,大概总有好几百人。不光如此,孟尝君一行还顺便把赵国的这个县给团灭了。

请看《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孟尝君)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

这不是只有土匪才干得出来的事吗?由此可见孟尝君的心胸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宽广,且手段之残忍果决令人发指。

如果以-10分为最坏,那么这件针对平民动手的土匪行为可打-9分。因为无论从动机、工具、手段与结果上来说,这完全是一次恶性团伙犯罪行为,所以分数应为满分-10分。但我认为可能孟尝君本人没有动手,所以酌情加上1分,-9分。

第二件。孟尝君盛名引起齐王恐惧,在小人撺掇下,孟尝君被驱逐到了魏国。这本来是件足以让人同情的不幸之事,然而孟尝君竟然联合魏秦赵燕韩五国共同讨伐自己的祖国,致使齐王出逃,齐国陷入一片混乱。更让人发指的是,楚国人淖(nào)齿借救援为名,不但窃取齐国宝物和土地,还残忍地将齐闵王吊起来抽筋剥皮,让他受尽折磨而死。

就算齐王是自己的仇人,他的下场如何可以不用理会,但面对祖国的沦陷,孟尝君又在干嘛呢?说来让人不太相信,直到下一任齐王继位,孟尝君居然一直“中立于诸侯”,安心地做着一个超然于物外的大贵族、贤公子。

也就是说,孟尝君在齐国遭难时浑然忘了自己是齐国人!齐国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而得罪他的只是齐王而已。

借刀杀人,借刀残害祖国,此种行径已经不只是叛国那么严重了。

相对于第一件坏事来说,这件的性质则更为恶劣,可打上满分-10分,而且完全找不到加分的理由。

好事取其最好,坏事取其最坏。好事6分,坏事-10分,两相抵销,孟尝君得分为-4分

平原君

(一)好事。

关于平原君赵胜,我们最熟悉的一件事就是“毛遂自荐”。毛遂作为平原君的门客,多年不鸣,一鸣惊人,应该说他的一举成名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平原对其的信任。

而且不得不说,平原君带着毛遂的此次楚国之行,可算得上是他对于祖国的最大贡献。

当时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包围得严严实实(其实这个祸是他自己闯下的,具体下面会讲到),平原君带着毛遂在内的20个勇士出城到楚国求救,要冒着被秦军砍杀与遭楚王拒绝的双重风险,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最终靠着毛遂的超强爆发,迫使已与秦国结盟的楚国反水,派春申君出兵助赵抗秦。

这既是毛遂的胜利,也是平原君识人之明的胜利。果然,在平原、毛遂、信陵和春申的协力下,邯郸之围顺利解除。

这次邯郸之围的解除,虽说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功劳,有春申君出兵助赵的功劳,然而如果没有平原君自身的努力,恐怕在援军未到之时,邯郸早就被秦国攻破。

平原君一行从楚国回到赵国时,信陵君与春申君的援军还未到达。在秦军的加紧围城下,邯郸城内早已发生“易子而食”惨剧。此时军心极度不稳,说严重点,随时都可能发生军士哗变、开城投降之举。

面对如此困难,平原君散尽家产分发给将士们,还将娇妻美妾们编入士卒,为战士们提供服务(请不要想歪了啊),主要是做饭洗衣。

果然,所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平原君此举极大稳固了军心,激发了士气。赵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硬是抵住了秦军一波又一波进攻,直到楚魏援军到达,三国联军赶跑秦军,邯郸之围得解。

还有什么比保卫祖国更伟大的事呢?所以,我给平原君的这次卫国战争打9分。

扣掉的1分是:毛遂不自荐他就不认识,说明平时高高在上,扣0.5;散财之举是听从劝告,而非主动为之,扣0.5。

(二)坏事。平原君做过1.5件坏事。何来半件呢?看下去就明白了。

第一件。平原君家附近有个跛子每天去打水。平原君的一个漂亮宠妾看到跛子走路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想不到那跛子第二天就找上门,义正辞严地指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侮辱,要求平原君把那宠妾处死。平原君以为跛子是开玩笑,就随便敷衍了一下将他打发走,杀宠妾一事自是不再提起,他哪舍得杀呢!

没想到许多门客从此陆陆续续地不辞而别,很快散去了一大半。这让平原君很好奇,就问没走的门客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上次那跛子要你把宠妾杀了,你没杀,所以大家都认为你是重色轻士,对你很失望啊!

平原君很惭愧,立即就把那个嘲笑跛子的宠妾杀了,将她的头送到跛子家去。没多久,那些不告而别的门客就纷纷回到了平原君门下。

为一个跛子的非分要求而杀了宠妾,此事到底是好是坏?如果按今天标准,一个人当众侮辱了另一个人,也就是判决当众道歉,最多加上赔偿些名誉损失费而已,何至于杀人呢!

平原君为了保住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不惜随意剥夺他人生命,所以我把此事列为他做过的坏事之一。综合史家对此事所持的正面态度,所以此事只算得半件,打分-5分。

第二件。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4年,赵国天空上突然掉下了一块馅饼——韩国人冯亭莫名其妙向赵国投降,并要将韩国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军攻打与赵国邻近的上党地区,意欲打通太行山直指中原。上党形势危急,但此时上党所在的母国韩国早已无法自救。上党守将冯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向赵国投降,并将上党献给赵国。

不费一兵一将就能得到大块土地,赵孝成王自是很高兴。但赵王并不知道这其实只是韩国的一个阴谋,他们要将上党这块烫手山芋甩给赵国,这样就能把战祸引向赵国。对赵国来说,不接这个山芋可以延缓几年寿命,接了的话就可能很快遭受灭顶之灾。

这一点,同为赵国公子的平阳君赵豹就看得很清楚,他力劝赵王拒绝这个“无故之利”。

但平原君赵胜却力劝赵王接收上党,原因与赵王想的完全一致,那就是贪心。于是上党变成了赵国土地。

秦国对此自然是非常恼怒,兵锋一下指向赵国,直接演变成了2年后的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活活坑死!而且还导致了此后的邯郸之围,赵国差点灭国。幸好后来平原君解了邯郸之围,也算是部分将功补过。

接收上党这件事不得不说是平原君赵胜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否则何来长平之战,何来赵国40万子弟兵被活埋?

人命关天,所以此事我要给他最高分-10分,但考虑到白得土地毕竟能扩大版图,而且此后的邯郸之围中平原君也算是尽心尽力,出于同情我要给他加上1分,得分-9。

好事9分,坏事-9分,总分0分

信陵君

(一)好事。

第一件。说到信陵君,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恐怕都知道“窃符救赵”的故事。

窃符救赵这件事集亲情、义气、谋略、果敢于一体,确实是信陵君一生中一个闪闪发光的亮点,也是载入史册的教科书式事件。

按照本文惯例,满分是10分的话,窃符救赵能打几分?这倒是要严肃地分析一下。

第一,就此事的目的性来讲,与其说救赵,不如说救姐姐和姐夫。因为信陵君的姐姐嫁给了赵国平原君为妻。

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国围困后,平原君写信求救于小舅子信陵君,他告诉信陵君,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你不救赵国,你姐姐也必将香消玉殒。

不管信陵君真实想法如何,“救姐姐”却一定是他救赵的目的之一,而且应该是最大目的。窃符救赵起因在此。所以,为了这一点私心,让我们扣去0.5分。

第二,窃得兵符后,是否有必要杀害大将晋鄙?晋鄙将军是魏国的“嚄唶[ huō jiè ]宿将”(久经沙场的勇猛老将),当时统领着魏国的十万精兵。合兵符后晋鄙仍然不肯交出兵权,本来只要将他控制住即可,似乎并没有必要将他杀害。而且擅杀大将等于欺君,等于叛国。所以救赵战争胜利后,信陵君魏无忌住在赵国十年而不敢回魏,他是害怕魏王问罪。

基于上述两点,窃符救赵应该扣掉4.5分(其中杀晋鄙这事很严重,但考虑到当时情况下实为无奈之举,而且无忌本不想杀他,故只扣4分),得分5.5分。

第二件,率五国攻秦。

在赵国住了十年的信陵君回魏,被魏王任命为上将军。信陵君马上派人赴各国大撒“英雄帖”,以期共同对抗暴秦。各国闻听信陵君重新掌权都是喜出望外,纷纷派兵响应,很快一支五国联军就拉起来了。

由此也可见信陵君人品之高尚早已名满天下。就算没见过魏无忌真人,也当听到过“信陵君”三字,就如同江湖中人一听到“及时雨宋公明”名号,即使未亲眼目睹黑三郎本人,也必将肃然起敬一样。

信陵君率五国联军与秦军战于河外,大破秦国名将蒙骜(蒙恬的祖父),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意欲进关击秦。秦国不得不闭关不出,做了缩头乌龟。

中原国家对秦国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这是一场久违的胜利!

这是公元前247年的事,而此时离秦始皇一统天下只剩下短短26年时间了。照此势头下去,秦国真能统一六国吗?

信陵君此次攻打秦国,无论从目的上、决心上、规模上和用兵上都远超孟尝君那次击秦。能把善于用兵的蒙骜打得晕头转向就是一个极好例证。

此战后,信陵君将自己和各国将领敬献的的用兵之道汇成一本书,名为《魏公子兵法》,说明信陵君还是一个军事家!可惜这本书失传了。

此战后,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威振天下,更让秦国头痛。

没说的了,这件事打10分。

素无信义的秦国又用上了他们惯用的下三滥手段:诋毁,而且还真让他们成功了。说起来这事还要怪信陵君自己:把晋鄙杀了,凭空树了很多政敌。秦国就买通晋鄙的同情者,让他们不断在魏王面前诬告信陵君谋反。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博士指出,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魏王本就忌惮弟弟名声高过自己,终于顺水推舟夺了信陵君兵权。

魏王此举,自毁长城啊!

(二)坏事。

看来看去,似乎魏无忌还真没做过什么坏事。一定要说的话,也有一件半。

第一件。被剥夺权力后,信陵君自知无力回天,索性自我放逐,每天与门客一起彻夜长饮,纵情声色,再也不问国事。

数年后信陵君郁郁而终。

18年后魏国灭亡,当然这不是信陵君的错。

信陵君能耐再大,然而没有了权力就如池中之龙,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他的沉沦一定程度上不怪他自己。

老树不满的只是,信陵君为何就这么看不破世情?所谓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著书立说学孔子,出世修道学庄子,难道不比自甘堕落强吗?

所以我为信陵君的晚节不保打-3分。

第二件。《战国策魏策四》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信陵君攻打秦国管城,但久攻不下。打听到管城守将之父乃魏国人缩高,于是他便让缩高劝儿子投降。但缩高辩称,儿子作为秦国守将,理应坚守城池,这才是作为秦臣应有之义,自己去劝儿子投降,等于是叫儿子背叛君主,这样就失去了道义,会贻笑天下。信陵君大怒,硬逼缩高就范,缩高便来到信陵君面前自刎而死。信陵君很后悔,穿上孝服祭奠缩高。

那么这件事信陵君到底有没有做错呢?按《战国策》作者之意,信陵君错了,人家坚守君臣父子之义,不该这么逼他。

我认为,如果从当时的天下大势来说,信陵君此举没错。众所周知,秦国是破坏中华文明的元凶首恶,信陵君联合诸侯国抗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这些失传已久的中华文明,当然包括了缩高所说的君臣父子道义。

而这位缩高先生为了尽自己的道义,根本没考虑过保全管城其实就是保全了一个残暴的根据地,这对爱好和平的中国意味着什么。缩高的眼界实在太狭窄,“竖子不足与谋”!

而且考究起来,这件事其实陷入了两难境地:

要维护缩高的“道义”,就得放弃管城,然后等着残暴秦国继续破坏这种“道义”;

要恢复缩高的“道义”,那就要首先破坏缩高自己的“道义”,务必劝降儿子,尽快打败秦国。

这难道就是所谓“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吗?

所以,窃以为这件事对信陵君来说或许并说不上错,但为了给《战国策》作者一些面子,这半件“坏事”打分-0.5。

好事最高分10分,坏事最低分-3分,信陵君最终得分7分。

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的表现可谓两个极端:极智与极愚。为什么两种极端状态会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老树想了很久终于想清楚,原来,黄歇未掌权时是极智的,而掌了大权,当了楚国实际上的一号人物时却是极愚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

(一)处于极智状态时所做的好事。这个有两件。

第一件,书信救楚国。

黄歇以其博学善辩受到楚顷襄王器重。一次黄歇受命访秦,刚巧秦王正在策划联合韩魏攻打楚国,目的是要把楚国给灭了。

黄歇立即给秦王上书。

书信中说:你以为韩魏两国就那么忠于秦国?大错特错!韩魏两国世世代代从未受过秦国任何好处,相反,死在秦国手下的韩魏父老乡亲可是数不胜数,他们对秦国只有怨恨!只是因为他们实力不如你们,只好由得你们差遣。你们进攻楚国势必借道韩魏,你就不怕他们背后给你们捅一刀子?你们出得来,可不一定能回得去!

而且你们一旦攻楚,齐魏两国肯定会趁机攻城掠地。到时你们秦国并不见得一定攻得下楚国,但齐魏两国却一定会变得更强大。你们征服不了一个敌人,反而凭空多了两个强敌,我真替你们感到担心啊!

黄歇在信中向秦王提出建议,最好的办法是秦国和楚国搞好关系,慢慢对付其它国家,舍此别无它法。

这封信立马收到奇效,那秦昭襄王果然受到极大惊吓,当即决定放弃攻楚,并派使者与楚国结盟。

黄歇仅凭一封书信就消除了迫在眉睫的亡国危机,足见其栋梁之才。可打10分。

第二件,舍身护太子。

那秦王既然与楚王结了盟,就要求楚太子和他的师傅——也就是黄歇入秦为质。多年后楚顷襄王病重,楚太子要求回国准备后事,秦王不肯。

黄歇对太子说:你要是回不去,其他公子也可当上楚王,你这太子就成了空名了。不如你扮成使者混出秦国,这里由我顶着!

此时的黄歇为了楚国大业早已作好了必死准备。太子走后,他躲在驿馆装病不出。估摸着太子走远,秦军再也追不上时,黄歇主动到秦王面前领死。秦王大怒,准备杀掉黄歇,幸得与楚太子交好、时任秦相的范睢求情,黄歇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已当上楚(考烈)王的太子感于黄歇之义,封黄歇为春申君,总理国事。从此春申君黄歇身居相位,成了楚国权力最大的人物。

可见春申君黄歇之所以有如此地位,靠的是才华与勇气,而绝非投机取巧。故而此事也可打10分。

(二)极愚状态下的坏事。

事情出在楚王的下半身上。大概是在秦国生活多年水土不服,楚王突然丧失了生育能力。楚王急,黄歇更急,四处寻找会生孩子的女人供应给楚王,可就是没用。

巧的是,此时有个赵国人李园带着自己的漂亮妹妹来到楚国。李园本想把妹妹献给楚王好谋个一官半职,听说楚王没生育能力,就转而把妹妹献给黄歇,他自己则成了黄歇的门客。

黄歇很快让李园的妹妹怀了孕。

李园与妹妹密谋了一番后对黄歇说:你现在权力很大,已经是事实上的楚王了。要是哪天楚王死了,他又没儿子,势必会让兄弟继位,到时你春申君的地位肯定不保,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如今有个好主意:趁我妹妹肚子还不是很大,你不如把她献给楚王。天幸生了儿子,那肯定继位为王,到时连楚王都是你儿子,整个楚国还不都是你的?

黄歇一想很对啊,于是就把怀着自己孩子的李园妹妹献给了楚王。楚王很宠幸她,没过多久果真生下一个儿子,此子理所当然被立为了太子。

而李园也因此深得楚王宠爱,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

春申君黄歇不知道的是,自己不知不觉中竟成了李园的进身工具。李园的妹妹如果不怀孕,献给楚王也没用。但如果是怀了别人的孩子,万一楚王识破那可是夷九族的大罪。一定得是黄歇下种,并由黄歇亲自送进宫去,楚王才能安心接受,而且就算楚王发现了隐情,也并不会把黄歇怎么样,顶多罚酒三杯了事。

李园深恐春申君有朝一日将此段秘密说出来,于是暗地里养了一批死士,准备找个机会把春申君杀了灭口。

春申君的另一个门客朱英对此看得很清楚,对春申君说,那李园不是个好东西,养了好多死士准备对付你呢!而且李园要杀你的时机一定会选在楚王死的那天!你不如将我派入宫中为官,我一看情况不对就将李园杀了,你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想不到黄歇说:那李园只是个怂人罢了,何况我平时待他不薄,他怎么会杀我呢?你是多心了吧。

黄歇竟然对在同一条贼船上的、掌握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秘密的李园丝毫不作防备,不懂得“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可见他的智商余额真的已经不足,对于朱英之忠告当然是充耳不闻了。朱英见势不妙溜之大吉。

不久楚王死去,李园和死士们果然先进入王宫潜伏起来。等到黄歇一进宫,死士们一涌而上将黄歇的头砍下,并丧心病狂地扔出城门外。与此同时,李园更派人灭了黄歇满门。

可悲,一代名相春申君黄歇竟然就这样死在了自己门客手中,而且到死都是个糊涂鬼。“战国四公子”死于他杀的仅此一位。

春申君前半生何其英明,后半生何其愚蠢!唯一能够解释的大概就是一句话: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愚蠢。

没说的,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这事只能打最低分-10分了。

好事10分,坏事-10分,春申君最终得分0分。

结论

以上,我以史实为依据给战国四公子们分别打了分,最终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一、信陵君魏无忌,7分。

二、平原君赵胜,0分。

三、春申君黄歇,0分。

四、孟尝君田文,-4分。

四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公子,而名气最大的孟尝君却只能耻居末尾。

而同为0分的赵胜和黄歇,之所以黄歇要排到后面,原因上面已经说过,那就是他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平原君了。

这是我对于战国四公子的排名顺序,当然纯属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

  • 我给战国四公子排排名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此四人即人们津津乐道的“战国四公子”。 之所以这四人并称四公子,...

  • 一时兴起丨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的生平事迹 如果给战国四公子一个排名 相信很多人会把信陵...

  •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国诸侯贵族为了对付秦国入侵,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增强...

  • 战国四公子

    春申君 楚 平原君 赵 孟尝君齐 信陵君 魏

  • 战国四公子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了四位君子,他们因门客云集而出名,又因为出身王公贵族,又叫“战国四公子”,分别是: 孟...

  • 战国四公子

    第一位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

  • 战国四公子

    ――读史有感 信陵君 燕赵多豪侠 当数信陵君 窃符救赵计 青史千古名 合纵连五国 败秦亦两胜 逐鹿诸候国 战国多风...

  •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魏公子、春申君 这四君子在自己国家是贵族,是皇帝本家。 这些人最重要的特点喜欢包养侠客...

  • 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生卒年不可考,齐公子,田婴子,名文,字孟,封于薛邑。任魏相,曾支持齐、燕、韩、赵、魏五国功秦,受到苏...

  • 战国四公子为何养士

    养士,这个行为在战国时期可谓是经常出现的,论当时养士的名声,还得说是战国四公子了。但是战国四公子为什么要养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给战国四公子排排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pq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