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开学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从最初的迷茫不安,到现在稍微有了一点点的方向,总结下来,既是对自己这一段生活的回顾,也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如果能有一点点的帮助,那便再好不过了。
第一点就是认真选课,然后好好上课。作为一名学术型研究生,要修的学分其实也不少,第一学期的课基本也可以排的满满当当的。大家本科来源不同,可能在科研方面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也不同,选课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情况好好选择。但是总的来说,像信息检索、统计学这些课上讲的知识对各个专业、各种水平的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我选课时候的经历,政治课是必修的,信息检索是选修课,它的学分可以用其他课来代替,由于我选的其他课程以及开课安排,在政治课和信息检索之间这学期只能选一个。
刚开始的时候,出于学分考虑,我选择了政治课,后来仔细想想,政治课这学期不学还有下学期,但是研一上学期正是读文献的好时期,自己的检索能力又不强,等到下学期再选信息检索可能就会有些来不及。它的学分可以被替代,但是它的价值不能被替代,于是把政治课退掉选了信息检索。但是如果你本科的时候信息检索能力就已经很强了,就不用再修这门课,以学分为主。如果你的信息检索能力又不强,又没有选到这门课,那么一定要想办法去旁听,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其他关于自己专业方面的课程也是如此,自己不会的,很重要的就要选,选不上就去旁听,先不考虑学分的事情。
对于文献检索的知识,推荐罗昭锋老师讲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在中国大学生慕课网站可以同步免费学习,如果你想要一口气把所有课程看完,欢迎移步B站,有18年更新完成版本的。里面有涉及到如何高效检索,如何获取最新进展、挑选高质量文章以及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等,对一个研一小白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
第二点认真阅读文献。学会了信息检索的知识,要赶紧用起来才能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包括我本人在内,提起阅读文献都是很头疼的一件事,不是我们不想读,而是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好啊~那么就分为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有明确的课题方向的。这种情况比较少一般研一的时候导师都不会给明确的方向。不过你可以看看实验室里的其他人都做的什么课题,以及导师最近都发的什么文章,如果大家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传承性,那么你就可以大致确定自己的方向,看文献的时候检索关键词看就好。
第二种是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可能你是老师的开山大弟子,或者是主要搞专硕的导师来带学硕,需要自己想课题的这种,不过即便这样,导师肯定是有大方向的,比如心内专业的同学,虽然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研究高血压还是心包疾病,应该会有这样的大方向,那么可以根据导师的大方向,来看顶级杂志上,比如science,nature和cell等杂志相关方面的文献,把握一下最近的研究趋势,看文献时重点关注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仪器,思考相关方面的研究在自己实验室里的可行性,为后面自己的开题做准备。另外提一点,如果对自己的实验室不是很熟悉,不知道有哪些可用的设备,可以阅读导师近几年的文章,重点看所用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便知道哪些实验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两种情况下都不要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文章,除了认真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章,其他领域的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他是研究脑缺血的,但是也会看关于心肌缺血的一些文献,因为心肌缺血的研究手段更为先进和多样,可以给脑缺血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三点就是多听讲座。讲座的范围可以广泛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讲座。像我们学校经常会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检索技能这样的讲座,同时还有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现场讲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这样可以听到一些最前沿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和大佬近距离接触,一般都会有现场提问的环节,如果你不好意思提问,也可以听听别人都问的什么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学习演讲者的分享表达能力,听说曾经有一位研究物理的教授来医学院办讲座,3个半小时大家听的全神贯注,这就是演讲的艺术。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多做总结,希望大家有什么学习的感悟和方法也可以在下面留言交流,祝福大家都能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早日发paper,走上人生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