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五章 7.健康学数学——讲题篇

第五章 7.健康学数学——讲题篇

作者: 健康数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10:04 被阅读0次

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可能就需要有人来讲题,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家长、也许是同学、也许是其他人。我们往往把讲题想得过于简单,以为只要讲给孩子这道题目的做法或者是让孩子会做这道题就算很好了。其实不然,讲题的效果密切关系着数学素养的提升,如果讲题的方法得当,可能比讲课更能让学生成长,因为讲题比讲课更具有针对性。

下面就将讲述在讲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健康学数学”的理念下,如何让讲题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如果“问题者”还不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还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那么“讲题者”就要非常的小心了,你的讲解有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问题者”,至少要注意以下四点。

1、自己对题目理解不到位时,不要讲。

有的“讲题者”只是自己知道题目怎么做,甚至只是看到了参考答案看懂了,就觉得可以讲解了,其实这非常的不负责任。不同人对于“会做”的理解差别非常大,有的“会做”是通过这一道题,就能够领会和应用到很多更难的题目中;而有的“会做”只是简单的知道了解题步骤,过两天再遇到原题都可能会束手无策。如果是后者来讲题,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都远远不到位,讲出来的内容对于孩子而言也容易产生各种误导,讲了可能不如不讲。

所以,在讲题之前,一定要深深地问自己,对于这道题,自己究竟有没有理解的特别到位。并不是说,自己能做出来的题就理解的深;也不是说,自己做不出来需要看答案才会的题就理解得不深。这个理解的深浅更多的在于站位的高度,也在于自身的数学素养。

2、对孩子的了解不到位,不轻易讲。

即使是对于同一道题,不同的孩子遇到的困惑和阻力也很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讲题不仅要求“讲题者”对于题目的理解要到位,还要对“问题者”的数学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

孔子在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样的问题,总是根据学生情况给出不同的回答;讲解数学题目,也要有这样的教学艺术。

同样的数学题,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有知识或能力上的障碍,这时就需要给予一些铺垫和讲解;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只是某一个关键点意识不到,这时就需要给予侧面的引导或暗示;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他对题目的理解难以到位,这时就需要将题目生活化或者加入一些对比类比;对于有的孩子来说,知道题目怎么做后领会的不深入,这时就需要将题目赋予变化或者拓展引申,让孩子有更多的比较和思考。

总之,讲题的对象不同,讲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如果没有对症下药,恐怕讲了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使自己理解深入、即使对孩子学情了解透彻,也不要随便讲,要将讲解留到孩子充分的思考结束之后。孩子思考不深入,思考不充分,即使听了讲解,也收获甚微,因为这时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太少、对别人的依赖太多。

只有“问题者”自己,经过长时间、全方面的深刻思考之后,再听到适合自己的讲解,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没做出来,自己以后再遇到问题会有什么样的调整和变化。长此以往,“问题者”对自己的情况就越来越了解,思考经验和思考能力才会得到成长。

所以,哪怕再想帮助孩子,也要学会等待,等孩子充分思考之后、等孩子绞尽脑汁之后、等孩子即使没做出来,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给予相应的帮助。如果“问题者”在听完讲解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就是很成功的一次讲题了。

4、能旁敲侧击,就不要直来直去。

因为孩子的思考能力还没锻炼出来,所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能够给予孩子思考的机会。不仅仅在问题讲解前要让孩子充分思考,而且在讲题过程中,同样要给予孩子很多的思考的机会。尽量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通过侧面、反面或者更隐蔽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想到困难的解决办法。

数学问题,虽然答案往往是固定的,但通往答案的路是丰富多彩的,而讲解的方式就更是数不胜数的。所以,如果“讲题者”只能用直来直去的办法讲题,那么尽量还是不要讲了。

可能很多人要问,讲一道题需要这么费劲吗?三两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如此大费苦心吗?

的确,这样讲题很花时间、很费精力、甚至很多时候明明想给孩子讲却得放弃,这是“健康学数学”理念所必须要做到的。一道题、两道题很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孩子对待数学题的方式、孩子思考的意愿、孩子对数学的理解都会有所变化,有时变化的速度非常惊人。很多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潜力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点点挖掘和培养出来,这也是培养孩子思考学数学所需要走、也很值得走的路。

的确,很多时候,一道题直接讲不过是三两分钟的事,孩子也觉得懂了,但是有多少孩子在学了十多年数学后,仍然在用同样的问法和学法学习着数学?仍然一遇到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仍然把“忘记了”当作不会这道题目的理由?甚至觉得学那么多年数学一点用都没有,全都白学了?


教学中不要急功近利,很多数学问题远不是多做题和多补习就能弥补的。当然要格外注意的是,上面讲述的四点都是在面对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的情况下要注意的。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数学素养、拥有足够的思考能力之后呢?

可以说,如果问问题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思考能力,那么“讲题者”就不需要有什么顾虑了,上面那四条注意事项一项都不用注意,只需要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孩子就好了,或者只是回答孩子所问的那一个问题就好了。

讲得深了、讲得浅了、讲得直白、讲得啰嗦都不要紧,哪怕讲错了,都没事,因为孩子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他能做到在听讲解的时候,思考每一步是否得当,会判断这个思路和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他会从讲解中选择出真正对他有帮助的部分,让自己成长。

“思考学数学”确实有着这样的魅力,在思考能力锻炼出来之后,对老师的要求和依赖逐渐降低,甚至可以低到不存在。好老师对他们而言,绝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真正的好老师,对那些还不具备思考能力的孩子才是雪中送炭。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关注到的很多国外教育文章,总提到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有着多么高的学历、有着对教学那么深的认识、有着对孩子那么到位的了解。而在我们国内,往往年级越低,对老师各方面的要求越低,这是非常有问题的。

孩子越小,内容越简单,教育越有意义,真正能懂孩子并帮助孩子成长也越难。等到上大学了,可塑性还有多少呢?“健康学数学”也一样,越早接触,越容易形成思考;讲数学题也是一样,越早“健康”的讲题,孩子在认知数学上成长越快,也越容易走上“思考学数学”的道路。如果等到中学再进行这种方法的讲题,恐怕真的晚了,孩子只会觉得怎么讲个题还这么麻烦,思考能力恐怕也只能成为奢望。

至此,本刊讲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的五大环节中(听讲、预习、做题、复习、考试),如何能更好的“健康学数学”和在讲授过程的两大环节中(讲课、讲题),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健康学数学”。

可以说,这七篇文章都是偏理想化的,每一篇与现今学数学、教数学的方式方法都相距甚远。想让学习和教学一下子彻底改变不现实,但文中展现出来的方向,却是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的。

学数学,提升数学素养、增强思考能力是“本”,会做更多的题、能得更多的分是“末”,纵使在学习中追求“末”,也千万不要把“本”轻易放弃,否则真的很可能失去更多。

相关文章

  • 第五章 7.健康学数学——讲题篇

    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可能就需要有人来讲题,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家长、也许是同学、也许...

  • 第五章 3.健康学数学——做题篇

    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也可以学好数学、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也可以学好数学、有些学生课后不复习也可以学好数学,但如果说有谁...

  • 第五章 4.健康学数学——复习篇

    说到复习,我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主要是起到防止忘记与提高熟练度两个作用,这种复习不一定是为了考...

  • 第五章 6.健康学数学——授课篇

    前面已经讲述了在听讲、预习、做题、复习、考试这五大环节中,如何进行健康的数学学习。为孩子在充满模仿学数学的环境下,...

  • 第五章 2.健康学数学——预习篇

    数学的学习主要就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考试这几项,而这几个环节中,“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好好复习”都是...

  • 第五章 1.健康学数学——听讲篇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如今的数学课堂大部分是以模仿模式学数学的,小部分是记忆模式学数学的,几乎没有思考模式学数学的身...

  • 第五章 5.健康学数学——考试篇

    在应试教育中,成绩是本,成长是末;在素质教育中,成长是本,成绩是末。健康学数学理念,是属于素质教育的,是非常关注孩...

  • 讲题!讲题!讲题!

      周一我加快了对html的学习,加深了对html标签的理解,也加深了自己对于html属性的了解,也使自己对htm...

  • 第五章 8.健康学数学——肯思考

    (一)思考学数学 喜欢思考,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很多陌生问题; 有研究精神,能坚持思考、并能摸索出很多新发现; 有质疑...

  • 第五章 9.健康学数学——会判断

    前面讲述了如何让孩子肯思考。实际上,对很多孩子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不思考,注定与思考能力、思考习惯、思考学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五章 7.健康学数学——讲题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uv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