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时候经常和孩子一起朗读,现在长大了,他喜欢自己看,他闲(嫌)我读得没他标准,的确是这样,我的读音真是没有孩子标准,有时候还请教他,他很认真的教我怎么读。我发现我家孩子比较腼腆,脸皮薄!自信心不够,别人夸他还行,假如说他碰到认识的人或者上课时,他积极举手想回答问题时,老师没点他,他就很难过,下次他就没有信心去举手了,还有时他叫认识的朋友,朋友没听见他就感觉很伤心,郭老师像这样的情况我该怎样引导他,还请郭老师和喜喜老师请教。
这个孩子朗读正确、流利且能教妈妈朗读;课堂上,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举手发言;遇到认识的朋友还能主动打招呼……他能做这些就是一个好孩子啊。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些努力就是最好的了,至于别人有什么反应已经不重要了。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夸奖,非常正常,想想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只是,事情的结果不像孩子希望的那样,他就难过或伤心,甚至下一次都没有信心去举手了。这点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孩子过得不快乐不说,还可能会影响他的成长。
孩子太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怎样改变呢?
一、明白初衷定心态
首先,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自己做事的目的,理清自己行动与结果的关系。
比如上面说到的,为什么要朗读,为什么要上课发言,为什么要招呼同学?朗读,是要听到别人的赞扬,还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感;上课发言,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还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获得知识;招呼同学,是为了显摆自己,还是因为礼仪等等。
如果自己的初衷都是后者,那么,别人的肯定、表扬,与自己的目的毫无关系;得到肯定、表扬,就只是额外的奖赏了。搞清楚自己的初衷,明白了没有偏离追寻目标就行了,至于有没有格外的奖赏就不重要了。
其次,一定要孩子明白,事情的结果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就是上课老师不请你发言这样的小事,原因也很多。
大多数时候,老师请人发言都要考虑班级的整体情况,考虑每个学生的成长:有一个从来不发言的同学举手了,老师肯定要先请他来发言;或有人在此时不专心听讲,老师就专挑他来发言;或这段时间正是某位同学成长的关键时期,老师上课得把他盯死……老师不能请举手的每个人都发言,主要还是班级人数多,课堂时间又有限,请不过来,每次只能请一个人,请了你就不能请别人,请了别人就不能请你。每个孩子得理解。
一、二年级的孩子,举手发言没被老师请到,有些情绪很正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数是靠外在的评价来反馈自己的行为,更希望别人关注自己。
所以,当孩子有不满的情绪时,老师、父母一是要提醒孩子,发言是学习,听发言同样是学习,让孩子快速平复情绪,回到学习状态中;二是要教会孩子,自己没得到发言的机会,应该立即放下手,专心听同学发言,在倾听中继续思考,取长补短;如果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发言;三是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孩子,没能请到每个举手的孩子发言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导的,初衷与结果往往是不对等的。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要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因为只有努力了,才有结果;努力了,不见得就结果;不努力,永远没有结果。这是当年我们班二年级讨论发言没被老师请到该怎么办时,形成的共识。
当孩子学会向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依赖外在的评价时,一般说来就不会为举手没有被请到而难过、伤心了,当然也有信心继续举手发言了。
二、将心比心会释然
在生活中,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将心比心,让自己释然。
上面说到的,孩子叫认识的朋友,朋友没有听见,他就会感到很伤心。这其实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因为大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大人们都围着他们转,真是有求必应,他们就误以为这世界就应该围着自己转,哪天世界没有围着自己转,就觉得不正常而受不了。
遇到类似上述的问题,我们要孩子明白,人家没有听见,自然就不会答应,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这样你都要生气、伤心的话,那么世界上足以气死你千百回都不止,因为世界上这样的现象太多太多。
其次,如果自己确实想与朋友交流,朋友没有听见,自己再去叫就是了,直到朋友听见为止。这就是要让孩子学会遇到挫折,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三,最重要的是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自己转的。即使朋友听见了,也不理自己,同样正常,也要接受。因为,也许朋友此时正不高兴想独自安静会儿呢,也许朋友此时自己还有一堆焦头烂额处理不好的事呢,也许朋友此时的兴趣点在别的地方呢,也许……我们应该尊重朋友,不能勉强朋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朋友有自己的生活,像一颗行星按自己的轨道运行着,为什么要因你而改变运行轨迹呢?你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你怎么能要求别人为了自己而改变呢?
第四,反过来想,朋友真有什么事而顾不上理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呢?我想经常帮助朋友,朋友不仅不会不理自己,朋友还会越来越多。
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对许多不如意的事就会释然,而且会用自己的行动为世界创造美好,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
三、挑战不可能更自信
腼腆、小气、不自信的孩子,懂了上面的道理后,要把道理给落实到行动上,还有一段距离。没关系,带领孩子挑战自己的不可能就能搞定。
在挑战不可能中,老师、父母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与评价(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好,我今天是否创造美好),在自我评价中,坚信自己有能力会越来越好,而不依赖外在评价。挑战成功后孩子就会变得自信、阳光和快乐。
我们班级有无数这样成功的案例,孩子们一个个都超越了自卑,走向了自信。那就说一个典型的故事吧。
一个男孩儿,在三年级的暑假里就节约自己的零花钱,在教师节前给我买了礼物。可教师节过了两周,他因腼腆也没把礼物送给我。他腼腆、不自信到如此地步,怎么办?
三年级下期,我们班排练大型生命叙事剧《人鸦》,主角瑞夏德的台词,多得让许多父母都认为要背诵那么多台词不可能。这个男孩儿成功竞选到瑞夏德这个角色。就在他担任这个角色后,还有父母不相信他能完成任务,提出要由几个孩子来分担他的任务。最终他挑战了不可能,表演大获成功,从此变得自信、阳光、快乐,不仅成了班级所有活动的积极分子,还是学校合唱队的成员,成了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孩子。
挑战不可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生命中有无限的潜能,并能把这些潜能变成现实,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很了不起,就会逐渐摆脱对外在评价的依赖,就会变得自信、大方,腼腆消失得无影无踪。
总之,让腼腆、小气娃明白自己追逐的目标,能够将心比心,在挑战不可能中不断获得成功,就能变得自信、阳光的快乐娃。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作品畅销数百万,获国家级奖十余次/教育研究者:新父母研究所创办人,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教育读写生活》杂志执行主编/资深公益人:自1999年开始资助35位失学儿童,创始、资助并实施各类教育公益项目,带领团队举办公益活动5000余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