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自然科普
一个1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满电和没电时质量一样吗,为什么?

一个1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满电和没电时质量一样吗,为什么?

作者: 酋知鱼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00:51 被阅读0次

    啊~会不会变呢?

    如果按传统的、初中的物理书的知识来说,质量是不会变的,因为电池在满电状态下与空电状态下是电中性的,也就是说它内部的电子与质子基本保持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获得或失去什么。

    电池并不直接储存电能

    有些同学可能会有一定的误解——电池是不是像一个装电的水瓶?当满电时“某个容器”会充满电子,使用时其中的电子就会逐渐释放出去,用完电子就没有了,需要再次充电。

    嗯……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瓶子也不是不可以储存电能,只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太不合理了。

    首先,因为电场具有吸引力,如果有一个“瓶子”中充满了电子,那必然会对周围的所有的东西产生吸引力,电场的吸引力相当大,也就是库仑力的比值非常高,导致特别容易积累灰尘甚至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种特性无论怎么看都是相当糟糕的。

    其次这种“电瓶”会产生非常高的电压。我们冬天脱毛衣释放的静电电压可以高达15000v,而这样的电压下也就只释放出了极其微弱的能量,如果想用它存储一个足以称为电池的能量,电压之高难以想象(原谅我的数学水平,找了一晚上发现自己算不出来……)。而一般的绝缘物质也就可以抵抗几千v的电压,所以我们几乎没法把这样一个带电的东西保存起来。

    最后,这样的“电瓶”其电压会随着放电剧烈波动,几乎没有办法控制。

    那么这样的“电子电瓶”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其实是一个(理论上的)静电能存储器。

    化学电池的基础

    还记得小学时的实验“摩擦起电”吗,为什么摩擦会起电呢?那是因为虽然一般的物质虽然都是电中性的,但是其实它们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会被组成丝绸物质的原子核吸引过去一部分,这样玻璃棒就显示为带正电,而丝绸就显示为带负电。

    同样,不同金属元素之间对电荷的吸引力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两块金属贴在一起,就会有一部分电子移动到其中一块金属上。例如铜与锌相比,铜固定电子的能力强于锌,所以它俩贴在一起的时候锌的电子会略少一点点,而铜的电子会略多一点点。

    而这正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几乎所有化学电池的基础原理,通过这种电子不平衡,我们可以将一些化学反应拆分成两个步骤,本来应该作为热能释放的化学能,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存在电压差的两个电极间的电流。

    这样的电池有着诸多好处,比如电压相对稳定,比较安全,不会对外界造成不利影响等。

    那么作为可以充电的电池,也就是充电宝的电芯,充电的过程是什么呢?也就是让放电时的化学反应反着来,也就是电能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说起来,化学能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储存在电子轨道中的能量,说起来本质也是一种电能,只不过是储存于原子级的,需要遵循一定规则才能释放的能量。

    所以说,给充电宝充电时,其中的原子核,电子,数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唯一发生变化的是电子的位置,通过形成不同的化合物,电子进入了能级更高的轨道,储存了能量。

    真的没有质量变化吗?

    这样看来,充电前后似乎并没有增加什么重量。

    但是在狭义相对论出现后,我们知道了能量也是质量,质量也是能量,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一体两面。热东西比冷的东西要重一点点,惯性也要比冷的东西大一点点。这是一个颠覆中学级物理认知的知识。

    那么既然我们给充电宝充满了,也就增加了一点能量,现在就让我们来算算这些能量大约是多少重量吧!首先我们要将充电宝的能量换算成科学的能量单位,公式如下。

    电能=电压×电流×时间

    1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也就是以5V的电压10000毫安(10安)的电流放电1个小时(3600秒)的能量。

    就算不上计算器,也能口算出充电后储存了大约180000J的能量。

    现在我们只需要用狭义相对论中妇孺皆知的E=mc^2,就可以轻松算出充电宝增加了2*10^-12克。

    这大概是多重呢?差不多是一粒pm2.5的30分之一,和一枚大肠杆菌不相上下

    这种重量小到几乎无法被测量,当你将它静置于桌面上时,就有无数的细菌与灰尘在上面附着又离去,所以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充电前后没有增加重量。

    这就是充电宝中能量的秘密啦,是不是既无聊又有趣呢?我是酋知鱼,一个有点东西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1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满电和没电时质量一样吗,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wv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