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找我聊天,问我:田宝,这是我离开学校后写的第一篇完整文章,今天熬了5个小时写的这篇文章,写文章的过程主要遇到几个问题:
1、感觉没材料写
2、心里有框架,但是不会表述出来
3、有观点,但不会论述
4、感觉句子写出来就跟说大白话似的
5、文章没有让人深思的地方
由于时间有限,昨天回复的不够完备和详细,今天便写篇文章,详细聊聊这些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
一、感觉没材料写
这周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找一篇你最喜欢的文章,仿写它。不少人能看出文章的思路逻辑,但是在故事和观点的寻找上遇到了困难。如何积累素材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我的素材来源分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在手机上下载了个有道云笔记和锤子便签,看到有好的内容就及时归类存档,读书时遇到一些精彩的句子就记在锤子便签上。
线上的信息来源
知乎
最成熟的文字社区,也是第一批很有知名度的知识网红的诞生地。里面五花八门的内容可以满足你各方面的需求,知乎也是我最喜欢没事闲逛的一个APP。
得到
罗胖建的知识服务公众号,里面都是一些时效性、知识性强的专栏,比如说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小马宋的《一个广告文案的自白》等等,还有每天听一本书的栏目,讲解传授的内容都是相当不错的。
饭团
饭团是最近兴起的一款主打社交和零碎知识互动的软件。更像是兴趣社区,里面的知识内容也相当丰富,不过社区是围绕着某位大咖建立的,一般人不能自己发帖子。
豆瓣
豆瓣是普通人的天堂,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豆瓣主打的理念是“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大家可以去豆瓣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进兴趣小组,每天聊天的内容也会带来大量收获。
喜马拉雅
这个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可以听,当看书看累的,就随便点开某个喜欢的播音主持,听听他说书,不建议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推荐作为消遣。
线下的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线上搞的好多东西你都能从某本经典原著中找到源头,这也是我自己最主要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可能的话一天一本书,课程讲座什么的都不如自己卯足了劲读完一本书强。
线下的信息来源
跟朋友的闲聊、听老师的讲课和自学读书。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线上搞的好多东西你都能从某本经典原著中找到源头,这也是我自己最主要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可能的话一天一本书,课程讲座什么的都不如自己卯足了劲读完一本书强。
二、心里有框架,但是不会表述出来
这个考察的其实是列大纲的能力。而列大纲运用的是我们的概括能力。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我建议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做一些概括训练。比如读完文章,概括每段的大意,一开始用字可以多一些,但到后来,就逐渐要让自己的语言越来越简练。最好写下来,心里想是一回事,手上写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有观点,但不会论述
我们先要搞清楚论述一个观点都需要哪些材料,无疑是事例、数据、实验结果、个人经历和他人著作。那就很好办啊,第一步先去寻找支撑你观点所需要的材料。比如我想证明上首页是获得高阅读量最便捷的途径。那么我就要搜集一些首页上的文章阅读量数据,首页作者的心得体会等等。
第二步则是比较困难的,从这些材料中分析提炼出结论,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方面有不足的朋友可以回到第二个问题,多做一些概括训练。
四、感觉句子写出来就跟说大白话似的
这句话可以换种表述:自己的文字显得不够专业。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黑话”,懂“黑话”才显得专业。写文章的“黑话”了解不够就会让文章显得可信度不够。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多读书啊!去读那些前辈的著作,看看他们是怎么遣词造句,是怎么把同样的一个意思换着花样表述出来的。必要时需要强行记忆,如果不想背的话也可以,持续不断的阅读,一天100页。
五、文章没有让人深思的地方
能发人深省的文章一定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样的文章一般触及到了人们都要面对的某个问题,比如说死亡,比如说自由。这类文章也很难写,大部分情况都是“妙手偶得之”,不可强求。
如果执意想让自己文章写得更有深度的话,我推荐你去做两件事: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大量持续的阅读。
总结与反思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问题不可怕,至少代表着我们还很上进,还想追求更好的自己。方法论呢,是越多越好,但这都是建立在去执行的基础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好用的方法论还是难熬的毒鸡汤?
这一切取决于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