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但无需买的书——《影响力》

作者: 王周五 | 来源:发表于2016-04-05 23:30 被阅读413次
    《影响力》

    在未看这本书之前,虽然对书名有种“哗众取宠”的怀疑,但是由于推荐的人数众多,豆瓣评分又还不错,所以我迟疑了之后,便买了一本。看后的最大感触就是,看看倒是可以,买其实没必要。难道你当真要对着这本书的6条所谓原理去“扩大影响力”吗?没有足够的刻意训练,这类型的“工具书”便只会给你一种“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无奈感。

    一、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从三大影响力武器开篇,刺激-触发特征、捷径-简单原则和认知对比原理。从这三大武器出发,又能引申出六大影响力,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每个影响力又分别从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这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和阐述。

    1、互惠

    互惠的心理基础为负债感和感恩图报,作者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外交(埃塞俄比亚的救灾捐款)、宗教(克利须那协会募捐)、政治(相互提携、吹捧)和商业(免费试用)。而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对此影响力的应用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公平交换,例如以小换大;其二是“拒绝-退让”策略,比如童子军买票、上门推销索取推荐邻居、水门事件等。而作者提供的对策则是两点。第一,分清敌友+积极抵抗;第二,恩惠用恩惠回报,诡计则不必回报。

    2、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的心理基础为两点:要与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决策捷径是习惯的力量,人习惯自我逃避。作者提供了五个案例,分别是赌马、玩具商故意让部分玩具缺货、战俘改造计划、原始部落的成人仪式和大学校园的入会折磨、儿童摸玩具对比实验。案例后,具体的日常应用有承诺诱导、虚报低价策略、书面声明。而针对的对策则是两点:建立反击模式、反思承诺前提。

    3、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是以别人的行为为判断标准,经典的例子说法就是榜样的力量。作者同样举了5个例子,分别是儿童的自闭症、宗教的“世界末日”说、社会冷漠、自杀事件规律、集体自杀事件等。这一心理影响力可应用于观察他人消除不确定,以及多元无知效应(比如在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减少人们责任和处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表达精确需要帮助)。对策的话,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如果是他人伪造数据来促成社会认同,则我们需要忽略和反击;如果是无意的错误,则不要盲目从众。

    4、喜好

    喜好的心理基础则比较简单:人们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喜欢的原因则是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维、接触与合作(合作前提是目标一致)。典型的例子有以下五个:特百惠的家庭聚会、汽车销售员吉拉德、学校里的种族融合政策、好警察与坏警察。而应用场景则有友谊和关联。友谊是指为影响人而交朋友,关联则包括名人广告、圈子文化、疯狂的球迷。相应的对策则是:关注效果而非原因、抓住反击时间、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

    5、权威

    权威的心理基础只有一点:对权威的服从。典型例子包括:答题电击实验、顺从的火车司机、医院用错药等。应用上包括三点:头衔、衣着(制服)和外部标志(名车)。作者给予我们的对策则氛围三点: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识别是否是真正的专家、权威是否在说真话。

    6、稀缺

    稀缺的心理基础分为两点:维护既得利益和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案例则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抢购、拍卖等。应用上主要是创造稀缺。例如“数量有限”策略与“截至日期”策略。对策也是两句话:警惕冲动、判断是否来自其使用价值而非占有。

    以上就是《影响力》一书中详细讲述的6大影响力。

    二、为何是这6大影响力?

    拿到这本书的目录后,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是这六大影响力,而不是其他六大影响力,或者是八大影响力?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筛选具体的影响力呢?细细品读后,发现作者在书的开头一章举了几个生活中以及自然中的例子,以说明他的出发点:刺激——触发特征(导致固定行为模式)、捷径——简单原则和认知对比原则。无论是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还是稀缺,无一不都是这三个原则/原理的延伸。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提炼出六个关键词,再从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及对策着手一一展开。从讲述的框架上,“对策”这个模块让我眼前一亮。大多数心理学的畅销书,无非是多举几个例子,同时解释这些例子中体现了什么心理学秘籍。然而本书的作者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事实上你看完书后发现,原来即使是这样一个心理学造诣颇丰的人,依旧会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下套),在讲解完具体的理论后,告诉普通人应该如何避免。“那些知道如何激发出这些武器内在威力的人如何去利用这些武器”,他甚至专门用了最后一章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捷径神圣不可侵犯。

    但是依旧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首先是具体对策的有效性。从我前面的摘要就能看出,对于单个影响力,作者的推荐对策往往就是“认识它,然后小心克制”,嗯,我觉得跟没说也差不多。我并不能光凭一本书就识破所有的“居心不良的影响力”,同样也不可能只是因为一句“小心哦”,就真的能成功提防……各种。

    其次是理论的普适性。以第二章为例,这是让我比较怀疑的、也是让我读了至少3遍的一章。承诺与一致原本对我而言是很熟悉的理论,在传播学经典中,三大认知一致理论如常识一般需要熟知。但是本章中举的例子让我比较疑惑。例如有了书面承诺, 用户愿意按照之前承诺过的进行行为的成功率大大上升;又比如残酷的入会折磨等,真的会让人更加认可吗?但是对照自己的具体经历进行反思,似乎的确是这样。如果你在面试时,发现一个公司很好近,进来之后真的会不断怀疑,这个公司像外面说的那么好吗?同样,公司设置多轮面试,一层层的,除了真的考验应聘者这一方面的考虑也是有的。

    最后,这些理论是否只是新瓶装旧酒?刚开始看的时候,同事问我这本书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他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只不过是包装了一下就出了个书,没什么看的必要。可是就如同数学,很多基本解题原理都是很简单的,比如勾股定理,但是围绕这个原理的题目,却要多难有多难。并不是将这个原理完全背熟了,就能答出这些题,而是要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才可。

    所以,综上所述,本书我给3.5颗星,看看摘要就好了,没必要真的买一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Zrocky:经验总结每个人都有, 但是规范的模板, 会让人形成更加紧密的知识体系, 而不是零散的知识分子
      • 054aa2fc18b5:可惜已经买过了
      • ks不渝:very good,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样的读后感
        王周五:@ks不渝 谢谢😄😄

      本文标题:可以看但无需买的书——《影响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dj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