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化书成课研习社】在多个城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经常有人会咨询我们说:“化书”和“拆书”的区别是什么?”
每次我听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是懵逼状态:一个是通过读书学以致用的技术(拆书),一个是通过读书开发课程的技术(化书),明明不是同一类物种,为啥要牵扯到一起呢?
但是鉴于这类型的问题确实很多,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当然也为了解答一些伙伴的疑惑,我决定今天和大家分享以下,“化书”与“拆书”的区别。
先来说说“拆书”吧!
拆书帮创始人是赵周老师,2012年出版作品《这样读书就够了》,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在全国各地创办了拆书帮,掀起一股拆书热潮。
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里面提到的“拆书帮便签读书法”,在各地的拆书帮里面盛行。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能够促使你从初级学习者迅速升级为高级学习者。
使用“便签读书法”之前,需要先准备3本便签纸,最好是不同颜色的。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纸,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思考以后怎样应用。
A1指向过去,A2指向未来,用这样3张便签能够让自己将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拆书帮便签读书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致用类的图书来读,拆书帮学习法只适用于致用类图书的阅读。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第三步,遇到书中的理论、观点、概念,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仔细阅读相关内容。
第四步,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是总结自己从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有价值的启发,写下来之后,贴在相应书页。
第五步,对同一个信息,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听到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I便签旁边。
第六步,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思想/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如何运用。引用的方式应该是具体的、可实施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第七步,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需要实践的知识点。
第八步,用这个方法读完整本书后(或者读完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某个地方,提醒自己日后应用、促进学习转化。
拆书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拆书法,另一种是组织拆书法。刚才分享的八个步骤,是个人拆书法。而拆书帮组织的线下活动,就是组织拆书法——一群学习者坐在一起,在拆书家的引导下学习拆书。
在拆书帮里面,拆书家多用RIA拆书法来带领大家拆书。
RIA三环节:
● R=Read,阅读原文片段
● I=Interpretation 引导促进
● A=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
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标注出来。
I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
A1: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正的和自己建立联系。
A2: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应用的下一步行动,让知识真的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和生活中。
这种“拆书学习法”,由于有效的运用了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自我导向、关联学习者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所以既能有效的促进学以致用,也能培养学习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拆书帮的线下活动中,大家也能共享经验。
以上就是关于“拆书”的简单介绍。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化书”。
“化书”,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整合、重构、延伸、创新、场景化设计,最终形成可被分享的、体系完整的课程框架。
“化书”所需的主要工具有以下三种:
1、GEEAT化书法:用于对书中内容进行深度拓展、横向拓展、纵向拓展。
此方法不仅可以验证书中知识点的可靠性,还能探索出某知识点的多个使用场景及使用边界。
2、提炼流程化书法:通过这样的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化的融合,转化为比原书中的内容更有价值的课程,从而升级书中的内容。
3、CSRP模型+学以致用课程的五要素:两个工具的结合使用,可以化书中内容为实用型的课程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来画,帮助你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化书成课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前期的需求调研或者市场测试,确定课程方向,明确授课对象和课程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程目标和对象,选择相关的书单。从书单中筛选合适转化为课程的书籍。
第三步,梳理课程内容,缩小目标范围,根据“目标导向”和“用户视角”两个原则,确定书里面的哪些内容适合转化为课程。
第四步,用“GEEAT化书法”和“提炼流程化书法”,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升级更新、优化重构,转化为比原书中的内容更有价值的课程。
第五步,根据要“化书”的内容,确定课程价值。所谓课程价值,就是学员学了这门课程之后,能够收获和感悟到的东西。
第六步,用“化书”技术中“由外到内”或者“由内到外”的方法,来搭建课程结构,并且根据受众的需求和课程的目标,来调整课程结构。
第七步,设计内容的转化形式,把书中的理论性知识点转变成案例,把书中的概念性知识、流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反思性知识转化为有趣有料的学习活动,让学员通过体验就能自己得出结论。
第八步,用“课程实施三维度”,规划课程的完整实施流程。
为什么不同的人“化”同一本书,会“化”出不同的课程?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化”同一本书,也会“化”出不同的课程?
为什么同一类型的书可以“化”出一门课,不同类型的几本书也可以“化”出一门课呢?
因为运用”化书“技术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书中精华+个人的经验智慧+个人的思维模式+个人的创造想象力,四者整合之后,再进行重新“生产”与“组合”而成。
因此,每一门”化书”的课程,都既来源于书,又不止于书,有着更多的延展和拓宽,更具张力和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化书”的课程,不仅在乎书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每个人本身具备的资源,将两者有效整合从而发挥最大公约数的作用。
有一次,《化书成课》一个班的三个学员,同时带来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来“化书”。但在课程结束的时候,A学员把这本书化为了亲子沟通的课程,B学员把这本书化为了情绪管理的课程,C学员把这本书化为了领导力的课程。
为什么会这样呢?
A学员“化书”的时候,把《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和她自己及她身边优秀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相结合,所以化出了亲子关系的课程。
B学员“化书”的时候,把《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和《重塑心灵》《积极达成》《掌控情绪,从来都不靠忍》这三本书结合起来化书成课,相互印证、取舍、互补,所以化出了情绪管理的课程。
C学员“化书”的时候,把《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的方法、技巧、步骤、思路,迁移到了管理者的工作中,所以化出了领导力的课程。
可以这样来想象一下,在你的素材盒子里面,有很多的小球,有些小球是你在某方面的经验,有些小球是你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有些小球是书中的某个知识点……
你在开发课程的时候,可以从这个盒子中抽取出适合当前内容的小球来进行组合,同样的,你也可以把不同书中的不同知识点变成小球装在盒子里面,作为素材为你所用。
所以,“化书”的技术运用,更提倡把一个领域的同类书籍合并起来开发成课程,这样可以增加你看问题的角度,拓宽你的思路。
总之,“化书”和“拆书”,都是美妙的技术,各有各的适用场景,各有各的独特优势,各有各的智慧技术,都是高强度的自我升级过程。
看书的时候,如果能综合运用这两种技术,那么你对书中内容的觉察力、探索力、转换力都会明显提升,通过“化书”或者“拆书”,你能实现自己独立思考无法获得的认知迭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