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流传极广,很多人都读过,情节我就不赘述了。自从作品问世以来就有很多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多数都把周朴园定义成一个伪善者,理由似乎很充足,比如强迫繁漪吃药,和侍萍见面时的功利语言等等。很多年来这已经成为共识,可是我有一些不同看法。
首先,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并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他们当时是真心相爱,而且他们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当时已经同居并生了两个孩子,从周朴园保持侍萍在时的家具摆设,还不叫开窗户来看,周朴园是很在乎她很关心她的。而且三十年后侍萍提到自己当年被赶走不是说周朴园赶走她,而是“你们老太太”,这个剧中也提到了,当年周家为了给周朴园娶一个很有钱的小姐把侍萍赶走了,按侍萍的说法,罪魁祸首不是周朴园,而是周家的长辈,周朴园本人也是受害者,所以他一直沉浸在对侍萍的思念当中,导致对后来的两任妻子都没有感情。那个有钱的小姐早早就死掉了,而繁漪又整天神经兮兮的,这种情况下他肯定更加怀念侍萍当年的温柔体贴。从他经常看旧衣服就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看旧衣服就是睹物思人,如果他对侍萍没有真情,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包括他家里一直保持着侍萍当年住过时的老样子,也是一种怀旧,只有内心有感情才会坚持下来。
很多人认为周朴园伪善的一个根据是周朴园三十年后再次遇到侍萍时第一反应是“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里面有阶级因素,但现在的周朴园已经不是当年单纯的周家少爷了,侍萍也成了别人的妻子和母亲,而且她儿子鲁大海还在矿区闹事,周朴园此时社会阅历很丰富,这样想问题很符合他的身份,怀旧是理想的丰满,而现实很残酷。而结尾处周朴园沉痛地命令周萍认生母,还说了“自己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叫侍萍走很后悔,又让周萍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来看,这也是人性的返归。
所以说解读文学作品如果仅仅把人物形象和关系看成阶级关系,我觉得是很肤浅的,简单化的。只有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才能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悲剧性。周朴园在作品中是个反面人物,但不能因此就抹杀了他年轻时候对侍萍的爱情,也不能简单地把他看成一个恶魔。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
网友评论